一家多年來環保投入累計達1.6億元、視環保為企業生命線的制藥企業,為何因某些網上的“污染曝光”而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家5年來上繳利稅超過兩億元、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的制藥企業,為何反被某些網民斥為政府盲目招商引資所引入的“污染大戶”?巨大的反差,促使政府部門、媒體和公眾不得不努力探尋真相
中國環境報記者 黃勇
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廢氣生化處理系統共投資637萬余元,惡臭氣體經過處理后達到環評標準。
“對于環保部門類似這樣的‘突然襲擊’,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邦制藥)廠長張文芋略帶苦笑地說。
張文芋不得不擠出時間接待前來調查采訪的記者,因為記者同由四川省環保廳應急信訪督查處侯處長帶隊的省、市、縣環保聯合檢查組在廠里不期而遇。
而讓記者和檢查組如此不約而同、前往聯邦制藥進行調查采訪的原因,皆源于近一段時間以來,有網民在某網站發帖,指稱聯邦制藥存在嚴重環境污染等“十大問題”。由于此貼言之鑿鑿,且有數據、有分析,十分翔實,一些網站紛紛予以轉載。
為什么一家多年來環保投入累計達1.6億元、視環保為企業生命線的制藥企業,近年來頻頻被網上所謂的“污染曝光”而進入政府部門和媒體公眾的視野?
為什么一家5年來上交利稅超過2億元、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的制藥企業,反被某些網友斥為政府盲目招商引資所引入的“污染大戶”?
帶著種種疑問,本報記者近日前往聯邦制藥所在地四川省彭州市調查采訪,深入走訪了當地政府部門、企業、周邊社區等相關利益方,力圖揭開圍繞在所謂“聯邦制藥污染問題”周圍的層層迷霧。
記者同環保檢查組不期而遇,企業污染治理受到高度關注
從成都出發,沿成彭高速公路前行,通過彭州高速收費站,向右拐沿著牡丹大道前行不遠,便是聯邦制藥廠區所在地。記者在收費站附近并未聞到被網民稱為“彭州的爆米花味”的那種怪味。用專業術語講,就是發酵培養基玉米等高溫滅菌釋放于空氣中的味道。
進入廠區,來到辦公樓前,記者才聞到異味,但仍然與網上所反映的那種臭不可聞的刺鼻味道明顯不同。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趙亭月在不久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只要是化工、制藥行業就會產生氣味,就算是做到了達標排放,氣味也還是有的。”
此時,聯邦制藥廠長張文芋正在會議室里向一個環保檢查組匯報企業污染治理情況。這個3人檢查組由四川省環保廳應急信訪督查處侯處長帶隊,成都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彭州市環境監察執法大隊參加。
檢查組事前并未通知企業,而是直奔污染治理現場,查看了聯邦制藥的生產車間、污水處理廠、廢氣處理系統等,然后同企業溝通存在的問題。
記者隨即進入會議室,參加了聯邦制藥污染治理情況匯報會。聯邦制藥環保經理石泉生向檢查組介紹了公司在廢水、廢氣、廢渣等方面的環保治理情況。
“我們是按照領導批示,前來調查網絡上所反映的有關聯邦制藥污染的情況。群眾之事無小事。”四川省環保廳應急信訪督查處侯處長對記者表示,通過現場檢查和聽取匯報,可以看出聯邦制藥在污染治理方面想了很多辦法,采取了很多手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環保治理方面還要持續改進,要發現新問題,運用新技術,突破新瓶頸,發展新產業,徹底解決污染問題。
“作為企業來說,既要做科技明白人、環保有心人,還要做社會放心人。”
網絡輿情引來政府部門組成綜合調查組,對聯邦制藥進行了長達半個月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結論是:與事實不符,屬惡意炒作
事實上,早在記者和四川省、市、縣環保聯合檢查組赴聯邦制藥進行調查采訪之前,針對聯邦制藥污染問題的網絡輿情就已經引起了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4月9日,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市長葛紅林作出批示,要求徹查事實真相。
4月13日~28日,由成都市環保局牽頭,由各相關政府部門、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所組成的綜合調查組,分為綜合組、專家組、監測組、監察組4個組,對聯邦制藥進行了長達半個月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
與此同時,4月12日~5月1日,成都市環保局先后4次組織專家,對聯邦制藥輿情反映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
5月20日,成都市環保局公布了《關于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輿情反映情況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報告稱,4月13日~28日,成都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會同四川省環保執法總隊、彭州市環保執法大隊對聯邦制藥固體廢物的產生、處置和去向情況進行了專項分類調查;成都市環科院會同彭州市環保局開展了公眾調查;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會同彭州市環境監測站、成都市環衛科研所對聯邦制藥廢水、廢氣進行了現場監測。
#p#副標題#e#報告得出調查結論指出,聯邦制藥建廠至今,先后投入1.6億元(原文為1.5億元)進行廢水、廢氣、噪聲、廢渣的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2008年以來,公司進一步強化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投入,污染排放明顯減少,污染危害明顯減輕。
報告同時指出,針對網絡上反映的10個主要問題,成都市環保局組織專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論證。
比如,對于網民反映聯邦制藥青霉素菌絲渣流入彭州市新都區清流鎮同義新村養雞場的問題,報告指出,成都市環境監察支隊會同新都區環保執法大隊對村里8家養雞場進行了排查核實,未發現菌絲渣流入養雞場的現象,投訴人反映的情況不屬實。
針對網民反映的“聯邦廢水排放造成嚴重污染,水體中魚蝦等生物完全絕跡,人民渠六支渠成了污水河”這一問題,報告指出,與調查情況有差異,實際上聯邦制藥的污水在廠區得到很好的治理,六支渠污染主要還是生活污染,六支渠生物完全絕跡無科學調查數據;網民所提菌絲渣作肥料污染土壤的問題無科學依據,但通過高溫烘干后的菌絲渣已進行滅活處理,不會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對于新鮮藥渣賣給農民直接用來喂豬、喂鴨、喂雞的問題,通過對公司菌絲渣的產生、運輸、處置情況調查,沒有發現公司直接將新鮮藥渣賣給農民直接用來喂豬、喂鴨、喂雞的現象。
對于網民“生化污染比核子污染更恐怖”的說法,報告指出,生化污染是指污染物在環境中經過物理、化學或生物的作用改變其存在形態或轉變為另外的不同物質過程中形成的對人體和生存環境的損害。
而聯邦制藥的廢水經處理后,其有機污染物被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活體微生物被彭州污水處理廠的消毒工段殺死,不會在自然環境中再繁殖;菌絲渣中少量原藥青霉素等已被滅活,活體微生物已被高溫殺死,作為肥料輔料也不會通過施肥在土壤中繁殖;惡臭氣體中的青霉素味由于性質穩定,也不會發生變異。因此,將聯邦制藥的污染比喻為“生化污染比核子污染更恐怖”沒有科學依據。
由此不難看出,網絡上所反映的問題,要么與事實不符,出入很大,有的則完全是捕風捉影,憑空捏造;要么似是而非,利用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不甚了解,制造聳人聽聞的噱頭和話題以奪人眼球;一些內容更是直接針對聯邦制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蔡金樂所進行的人身攻擊行為,與文明社會的法制原則相悖。
“這是一個惡意的炒作,完全是在歪曲事實!”成都市環保局副局長陶宏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仍需持續改進,加強環保治理,力求徹底消除污染隱患
那么,現在的聯邦制藥是不是就不存在污染問題和隱患呢?當然不是,因為記者和檢查組在廠區均聞到了異味。
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也對報告作出批示,要求環保部門和彭州市敦促、支持企業徹底解決問題。
根據報告,從現場調查和監測數據來看,聯邦制藥在污染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接收聯邦制藥發酵菌絲渣的兩家烘干廠(彭州市江虹肥料輔料廠、彭州市新彭烘干廠)無廢氣處理設施,廢渣堆放沒有采取“三防”措施;
二是污泥貯存點泥量較大,且含水率較高,存在二次污染隱患;外運到彭州市新都區軍屯煤場攪拌站作試驗的70余噸污泥,由于臨時堆放點未采取防滲漏、防流失措施,存在環境安全隱患;
三是廠界無組織排放中臭氣濃度最大值為155,未達標;在設置的4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所測臭氣濃度范圍為32~107,均超標。
據此,報告提出了改進環保治理的工作建議:
一是彭州市政府負責于6月30日前關閉兩家烘干廠;
二是聯邦制藥于6月30日前完成現有污泥堆場采取防流失措施的整改工作,加快污泥板框壓濾機和有機肥加工廠堆場的建設進度,切實解決污泥安全處置問題;
三是聯邦制藥和軍屯煤場攪拌站于6月30日前,完成對外運的70余噸污泥采取防滲漏、防流失措施,確保環境安全;四是聯邦制藥于8月31日前,完成對7-ACA克拉維酸鉀發酵車間、6-A-PA提煉車間、6-APA發酵車間等惡臭氣體釋放源的治理,確保達標排放。
截至記者發稿時,接收聯邦制藥發酵菌絲渣的兩家烘干廠已被如期關閉,目前正在搬遷;政府部門要求聯邦制藥采取的相關整改措施也已如期落實。
彭州市環保局局長柯以農說:“對于這兩家烘干廠我們不是簡單搬遷,而是要求企業改進工藝,進行除臭處理,在環保審批時我們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以前就是因為這兩家距離聯邦制藥不遠的烘干廠發出惡臭,很多老百姓就以為是聯邦制藥的惡臭味。聯邦制藥為此背了黑鍋!”
對于加快惡臭氣體釋放源治理的問題,聯邦制藥廠長張文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由于目前國內治理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我們正在同兩家環保治理公司合作,進行中試,力求選擇最佳治理方案,我們將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惡臭氣體釋放源的治理。”
而成都市環保局副局長陶宏志則建議,聯邦制藥要徹底根治污染隱患,就必須從生產的源頭上、在生產工藝的每一個環節上做好污染預防,實行全過程的清潔生產審核,“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此,成都市環保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爭取相關政策支持,使聯邦制藥成為四川省清潔生產試點企業。
“如果聯邦制藥能在清潔生產上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將為我國制藥企業樹立一個環保治理的成功樣板。”陶宏志說。
以環保定生產,視環保為企業生命線,打造環保競爭力
2009年7月,聯邦制藥克服因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而導致產品外銷受阻、銷售價格下降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在資金面臨巨大壓力的困難局面下,仍然想方設法籌措637萬余元,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公司污水處理站原有廢氣處理系統的升級改造,使得污水處理站產生的廢氣得到了有效收集和處理,廠區異味明顯減輕,周邊空氣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
這成為聯邦制藥高度重視環保治理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邦制藥在環保治理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近1.6億元,占公司總投資額14億元的11%,而行業平均水平不到5%,其環保治理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p#副標題#e#“環保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我們企業強有力的競爭力。在制藥行業里,如果環保沒有做好,就等于生產要被停止了。”聯邦制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蔡金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環保就是制藥企業的生命線。”
對環保的認識能上升到這樣的高度,源于聯邦制藥曾經走過的一段彎路。
聯邦制藥建成投產之初,由于經驗不足,廢水處理設施不配套,廢氣處理不到位,異味污染問題一度比較突出,只要一出成彭高速彭州收費口就能聞到刺鼻的異味。周邊群眾不斷投訴聯邦制藥異味污染問題,引起各級政府、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而企業也因環保問題導致生產不穩定。
彭州市環保局局長柯以農回憶說,聯邦制藥的異味污染問題在2005年、2006年達到高峰,“老百姓有時還到聯邦制藥廠門口堵廠、罵娘。我住的地方離聯邦制藥有5公里,都能聞到異味。”
對于聯邦制藥的污染治理,四川省、市、縣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高度重視。而對于環保問題在當地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聯邦制藥坦言“出乎意料”。
據記者了解,2006年,成都市環保局與彭州市政府成立專題治理領導小組,啟動每月一次的聯席協調會議制度,而四川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將其列入重點監管對象,采取駐廠監管、定期不定期檢查、逢排必采、在線監控等嚴格監管措施。對于企業污染治理的各個環節,環保部門都采取高于國家標準的等級對其進行達標要求和實施檢測。
“沒有哪家企業比我到聯邦制藥去檢查的次數多。2006年和2007年,都過年了,我還在廠里監督,”彭州市環保局局長柯以農告訴記者。
在環保部門的嚴格監管和大力幫助下,聯邦制藥積極配合,還自加壓力不斷提升環保治理水平。彭州市環保局局長柯以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聯邦制藥目前無論是在廢水治理效果,還是在廢氣治理效果方面,在國內抗生素中間體生產企業之中,不敢說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好的之一。
也正是基于彭州工廠的經驗教訓,于2007年4月開建的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從落戶之初,就將環保視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在環保方面高起點、高投入,所有的環保設施與生產設施都嚴格執行“三同時”,以環保定生產,企業一切圍著環保轉。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一、二期建設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已累計達3.36億元,占總投資9.6億元的34.96%,環保投資比例遠遠高于彭州工廠。其污水處理系統處理效果非常好,完全能夠達到7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的《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所規定的排放限值:化學需氧量(COD)120mg/L以下。這在國內制藥企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環保治理無止境。據聯邦制藥環保經理石泉生透露,下一步,公司還將進一步深化污染治理,持續提升污染治理水平,一是將會同有關科研單位進行廢水脫色試驗,尋找技術先進、經濟實用的脫色方案,力求解決廢水排放的色度問題;二是對原有鍋爐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對原脫硫系統進行徹底改造;三是新增1個6600m3的接觸氧化池和1500m3的水解池,加強預處理系統和主體工藝的處理能力。
“我們還準備將聯邦制藥打造成一個環境教育基地,西南交通大學、彭州市實驗小學已經確定把我們公司當成一個環保參觀基地。此外,我們也有計劃邀請周圍社區居民定期、不定期到公司來參觀我們的生產車間、治污設施,以提升老百姓的環境意識。”聯邦制藥行政人事部經理徐軼清告訴記者。
馬上就評
環保能否真正成為藥企生命線?
黃勇
針對近期網絡上出現的有關聯邦制藥(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邦制藥)嚴重污染問題的反映,由當地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組成的綜合調查組在經過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后,已經得出結論:網民所反映的聯邦制藥污染等問題與事實不符,屬于惡意炒作。
多年來,環保等相關政府部門早已將聯邦制藥列為重點監管企業,各種環境執法手段全部用上,實行“全天候”環境監管,其目的就是要確保當地生態環境安全,確保一方水土潔凈。
而以真實為最高準則的各路媒體更是窮追不舍,力圖還原事件真相。
正是在政府部門全面、深入、細致的調查以及媒體記者全面、深入的采訪這樣一種態勢之下,聯邦制藥作為一家嚴格遵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視環保為企業生命線、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高度重視污染治理的企業的真實形象,益發凸顯。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對生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對污染問題的反映和投訴的增加亦在情理之中。
雖然聯邦制藥在近年來高度重視污染治理,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環境隱患。因此,聯邦制藥仍需進一步深化環保治理,實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徹底消除污染隱患。
隨著《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7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以及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制藥行業已經迎來一場以環保治理水平為評判標準、優勝劣汰的“大考”。
對于作為我國重點監控的六大重污染行業之一的制藥行業而言,環保就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那些污染治理水平低下、以犧牲環境換取自身發展的制藥企業將在國家嚴格的環保標準面前被淘汰出局,而那些污染治理規范、能夠適應新的、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藥企業,在通過技術創新、消化成本之后,將實現更高水平的綠色發展、持續發展,最終推進整個行業競爭更加公平,發展更為有序。
據參與制定《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國家環境保護制藥廢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教授級高工任立人調查,我國制藥企業,尤其是發酵類制藥企業,能夠到達新的排放標準——化學需氧量(COD)120mg/L以下的寥寥無幾。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因此,對包括聯邦制藥在內的制藥企業而言,環保已經成為一條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
所有的制藥企業必須嚴肅對待,采取切實措施提升環保治理水平,切實實現節能減排。這是一次真刀真槍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