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鋼鐵集團濟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鋼”)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管理創新為手段,不斷深化水資源綜合利用,科學用水、合理用水,噸鋼耗新水僅為3.1立方米,比2000年降低71.3%,水重復利用率由2000年的91.6%提高到98.0%,環比累計節水4881萬立方米,相當于節約40個大明湖的蓄水量。
“水性思維”從趵突泉停噴中產生
樹立“回饋式用水理念”,實現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在鋼鐵企業中,水作為溫度和污染物的載體95%以上用于工藝冷卻降溫和環保除塵。鋼廠歷來是耗水大戶,上個世紀80年代,濟鋼噸鋼綜合耗新水高達50多立方米,濟鋼地下水開采量一度占到濟南市工業用水總量的1/6。用水高峰時,18口水井日夜不停地抽水還不能滿足生產需要。90年代初,濟鋼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不斷減少新水用量,逐步推行串級復用,上道工序的水經處理后再用于下道工序。1996年,濟鋼噸鋼耗新水降到18.32立方米。
1999年3月,隨著趵突泉持續926天停噴,以“泉水”聞名的濟南也進入了全國嚴重缺水城市的行列。水危機的警鐘敲響了。
成長在泉城邊的濟鋼,自然知道泉水對于濟南的意義。濟鋼決策層和廣大職工充分認識到,節水保泉是濟鋼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實現節約用水,重在改變“重供輕用”的傳統觀念,要把關注點轉移到科學用水上。因此,“水性思維”深入到了每個濟鋼人的觀念中。
濟鋼能源環保部部長李健民這樣理解“水性思維”:以自身推動他人的是水;永不言敗探索方向的是水;遇到困難迸發能量的是水;洗凈污濁寬容大度的是水;百變其形不失本性的是水。水性思維是濟鋼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思想基礎。
在“水性思維”的引導下,濟鋼逐步樹立了“回饋式用水理念”,構建了“資源-生產-消費-資源(再生)”的回饋式水處理流程,實現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生產生活用水將不再提取地下水
水資源循環深度開發,投資7億多元治理廢水
2010年12月16日,濟鋼化工廠酚氰污水處理工程正式進水投產。酚氰污水工程是濟鋼“十一五”期間的重大技改項目和環保工程,也是濟鋼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廢水合格達標排放的重要措施。酚氰廢水主要含有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氨氮、油類等,有機成分多,腐蝕性強,揮發到大氣中造成環境污染。這項工程處理廢水能力為170噸/小時,采用了專門針對難降解有毒、有機廢水的處理技術——倍增組合式焦化酚氰污水處理(QWSTN)工藝。一期廢水處理工程處理后的出水水質達到《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456-92)中的二級標準。
2000年以前,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濟鋼生產、生活全部取用地下水,日提取水量在15萬立方米左右。圍繞工業用水的治理,濟鋼按照“資源化利用、生態化建設、無害化處理、分布化實施、創新化管理、社會化發展”原則,探索實施水系統的高效循環利用。1999年,濟鋼將張馬屯鐵礦采礦過程伴生疏干廢水回收應用于生產系統,節約地下水近5萬立方米/日。2008年,濟鋼投資約5000萬元建設投用了東聯供水泵站,將黃河地表水引入生產系統,實現了生產用地下水的“零提取”。2009年,投資7000萬元立項實施了礦井水資源化改造,將廢水處理為優質生活飲用水。目前,礦井水資源化改造項目已經投運,每天減少地下水提取兩萬立方米以上。
近年來,濟鋼在廢水治理上先后投資7億多元,建成了20多項污水處理項目。2007年~2010年期間僅用于節水、改善水質等技術創新方面的立項額就達到2.38億元,引進、吸收及自主創新節水技術3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10余項。
濟鋼以“生態工業,循環經濟,環境友好,綠色養殖”為思路,利用高爐生產冷卻工藝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和循環冷卻水系統建設生態養魚場,集循環、冷卻、降溫、觀賞、養殖等為一體,形成水資源循環深度開發利用是濟鋼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真實寫照。
樹立新型用水模式
樹立分布式治理思路,年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
“分質供應、分級處理、溫度對口、梯級利用、小半徑循環、分區域閉路”的分布式治理思路是濟鋼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新型用水模式。
濟鋼優化水資源配置結構,對落后工藝設備進行適當的技術改造,用較少的投入形成節水型工藝結構,根據各工序不同的工藝特點,采用不同的水質、水溫處理技術,形成了新水、軟水、凈環水、濁環水、生活處理水、回收再用水6個質級,制氧、軋鋼、煉鋼、煉鐵等17個小系統循環、13個區域閉路的分布式水治理格局。
為確保濟鋼供排水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降低新水消耗,公司制定了《供排水管理考核辦法(試行)》、《內部征收排污費辦法(試行)》、《污染物排放管理規定》、《廢水達標排放應急預案》等制度。系統排水實行分級管理,對各級排放口進行規范化整治,設立統一的標志牌,具備安全監測取樣條件。加大水質監測力度,增加監測頻率,每月完成對30多個排水口的監測分析。實行內部排污收費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對超標和超總量排放單位進行嚴格考核。
通過濟南市環保局在濟鋼外排總口安裝廢水在線監測儀器的數據看,年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總量呈下降趨勢。2010年比2006年廢水年排放總量減少649萬噸,年COD排放總量減少538噸,氨氮年減排52噸,懸浮物年減排813噸,石油類年減排31噸。目前,濟鋼外排水水質全部達標。
■相關報道
向機制要水 向科技要水
河北企業探索節水模式
◆中國環境報 記者徐俊華 周迎久
面對水資源極度匱乏的現實,河北省近年來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如何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得越來越巧、越來越精、越來越有效率?科學優化、調度、配置水資源,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企業作為用水大戶,又是怎樣科學用水的呢?記者日前到部分企業進行了采訪。
水資源實現梯級利用
“廠區內使用的生產用水全部是城市污水處理后的再生水,廠內除了飲用水外,沒有其他新鮮水源,每年可節約地下水720萬噸,這樣的中水使用規模在全國也不多見,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河北華電石家莊裕華熱電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環保化學專責工程師王曉義說,“為了有效地將城市污水轉化為中水,我們廠過濾污水用的沙子專門從廈門運來,目前只有這種沙子能更高效地處理污水。”
裕華熱電公司制定了能源節約規劃,通過實施節約除鹽水、降低循環水的濃縮倍率、灰水回收、轉機冷卻水改造等措施,實現了水資源的梯級利用。
據介紹,2009年初,裕華熱電公司開始將橋東污水處理廠二級排放標準的出水作為水源,采用連續澄清過濾和高效反滲透脫鹽的污水再生深度處理工藝,將污水處理廠出水轉化為中水使用。
如何實現增鋼不增水?
水資源短缺曾制約石家莊鋼鐵有限公司技改和擴建工程,那么,應該如何實現增鋼不增水?
為此,石鋼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節能減排制度,2004年投資1000萬元建設廢水處理系統,配備過濾、化學除油及泥漿壓濾系統,壓濾出的水再回流到污水處理設備中二次處理,然后經過超濾膜和反滲透膜工藝進行深度處理,最后處理成符合生產需要的優質水,從而替代新水,保證了廢水的最大回用率。
石鋼高級工程師申朝輝介紹說:“石鋼有1個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以前用于冷卻水、沖洗水等,現在經過深度加工處理,制成中水,回用于生產。從2006年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至今,公司已回用中水1305萬噸。”
目前,石鋼有凈水循環利用設備22套,污濁水循環利用設備16套,1套綜合污水處理系統。石鋼污水回用工程的成功運行為我國鋼鐵行業實現增鋼不增水以及工業污水資源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工業節水大有可為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石家莊市政府出臺了《石家莊市加快主城區工業企業搬遷改造和產業升級的實施意見》,決定將主城區內300多家“三高”企業逐步遷入市區周邊5大工業基地。各企業結合搬遷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極大地促進了用水效率的提高,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70.9噸下降到50.18噸。
近年來,石家莊市累計完成75家企業的水平衡測試,重點對35家高耗水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全市有74家企業達到了省節水型企業建設標準。其中,石家莊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推行用水內部核算、累進加價收費制度,噸鋼耗新水量3.31噸,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7.2%,萬元產值取水量25噸。上安電廠三期工程集成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把一、二期工程廢水作為循環冷卻水使用,實現了增容不增水;華電集團實施了“汽改水”工程項目,年用水量由2070萬噸降至16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