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源工程已連續安全運行3000多天,累計為深圳供水超30億立方米。圖為東江水源工程在東江的取水口。東江水源工程管理處供圖
1993年,深圳撤銷市水利局,以原水利局及給排水指揮部為基礎組建了全國第一家水務局,在全國率先打破了“多龍管水”的傳統格局。10多年來,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創新成長歷程,深圳逐步建立起涉水事務統一、高效的城市化水務管理體制,并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排澇、水環境綜合治理、節水型城市創建等方面取得了跨越性發展,保障了全市1400萬人口和8200多億元生產總值的用水,為深圳年均遞增25.8%的發展奇跡提供了有力支撐。
緊隨其后,上海、北京、武漢等城市陸續成立水務局。目前,全國成立水務局和實施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城市占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總數的一半以上,深圳再一次引領改革之先。
旱澇交替
暴露傳統體制弊端
1979年至1990年,深圳水利局幾經撤建,“來場洪澇旱災就成立,災害過后就撤了,有時用三防辦來頂一下。”市水務局副局長李長興在研究歷史資料后感慨道。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接踵而來的水荒和洪災讓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水利部門。1989年秋開始,深圳連續3年降雨偏少三成以上,一些居民區每天供水僅限3小時,八卦嶺片區等26個居民住宅區共計10多萬人連續停水一周,市民只能靠礦泉水做飯,不少企業干脆停產甚至外遷。
1990年8月,在連續3年干旱缺水的困局下,深圳水利局正式恢復。“恰逢我剛上任不久,水利局辦公室投訴電話不斷,我的家人也不堪其擾。”時任市水利局局長梁明回憶道。
1993年6月和9月,剛經歷過4年干旱的深圳又遭洪災襲擊。6月16日,深圳市區暴雨如注,布吉河上游5小時降雨256毫米,廣深鐵路路基塌方,火車中斷12小時;9月26日,全市降雨量達190—500毫米,羅湖一片汪洋,當時下榻富臨酒店的尼泊爾國王代表團一行40多人也被洪水所困。時任市委書記厲有為緊急調來橡皮艇,將其轉移至南海酒店。兩次洪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4億元。
打破城鄉分割
全國首設水務局
深圳連年干旱和逢雨必澇的現狀充分暴露出水管理體制的弊端:規劃國土部門負責城市供水規劃設計,建設部門負責供水設施建設,城管部門負責供水企業管理,水利部門只負責水資源開發、防洪排澇。
“‘四架馬車,多龍管水’的局面造成規劃不協調,建設不同步,調度不統一,出了問題責任分不清。”李長興說。
要建設與現代化城市相適應的供水防洪體系,就需打破傳統的城鄉分割、職能分散的局面,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參考香港水務管理的經驗基礎上,1993年7月深圳水務局組建成立,將原水利局、城管辦、規劃國土局、建設局行使的管水職能歸并水務局統一行使。各區和街道也陸續成立水務局和水務工作站,形成三級“大水務”管理框架。
梁明回憶,當時這一重大水管理體制改革遭遇了很大阻力,甚至有來自中央某些部門的反對聲音。深圳水務人頂住壓力,咬定目標不放松,充分發揮一體化的優勢,不斷推陳出新,水務事業發展迅猛,以事實證明了一切。
而梁明的預言也一一實現:“今天”深圳實行這種水管理體制,“明天”我國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必然要實行,“后天”全國也要實行!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國成立水務局和實施水務統一管理的單位達1251個,占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總數的53%,目前上海、北京、武漢、大連廣州等副省級以上的城市都成立了統一管理水事的水務局。
“治污先治政”
推進水務一體化
隨著深圳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突顯。2000年6月,《關于進一步治理河流污染的議案》被確定為當年“一號議案”,對受污染的福田河、新洲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等主要河流進行治理,成為社會的強音。
治污體制不順,致使河道治理工作收效甚微。2004年,時任市長李鴻忠提出“治污先治政”,是年7月—9月,市政府先后將市水污染治理指揮部辦公室和市城管局直屬的排水處劃歸水務局,至此,深圳水務一體化又邁出關鍵一步,真正實現了“一龍管水”的格局。在這一格局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污水治理職能整合到市水務局,實現了全市水務“一盤棋”,全面覆蓋上水、中水、下水。
#p#副標題#e# 而放眼全國,2004年正是水務管理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的里程碑,水務工作重點從推進水務管理體制建立向深化水務管理體制改革轉變,向創新水務運行機制和健全水務法規體系深入。
四個統一
保障城市水旱無憂
“水利”改為“水務”不僅是一字之別,而是治水觀念變革、理念更新,職能的拓展、責任的增大。這些年來,深圳水務通過實施‘四個統一’一體化改革,基本改變了條塊分割的‘多龍管水’局面,提高了水務統一指揮、綜合調度的能力。”市水務局局長張綺文說,具體說來,“四個統一”是:第一,統一水務管理機構和職能。經過幾輪改革,目前,市水務局主要承擔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防洪排澇、供水等14項職能,“一龍管水、團結治水、合力興水”的格局形成;第二,統一水務規劃。統一編制了全市原水、自來水、污水等涉水專業規劃,并與深圳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保持銜接;第三,統一水務建設。將原來分散在水利、建設等部門的各類涉水工程統一到水務部門主導建設,成立專職的水務工程建設管理機構,統一負責市政府投資水務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工作;第四,統一行業監管。出臺了水資源管理、城市供水用水等7個地方性法規和19個規章。市、區水政執法網絡體系基本建立。水務部門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排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統一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監管。
管理體制的創新推動了深圳水務事業的全面發展。全市現有東深供水工程、東江水源工程兩大境外引水干線;鐵崗水庫擴建工程,北線引水工程等相繼完工,東江水源工程二期試通水成功,水源網絡已基本覆蓋全市。公明、清林徑等庫容超億方的“水缸”完成后,全市水源應急保障能力可提高到3個月。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四大河流干流均已完成防洪達標整治,建設了一批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深圳經受了近年來特大暴雨和強臺風的正面襲擊。建成市政排水管網10015公里,泵站102座,排水能力1827萬噸/日;現有17座集中污水處理廠運行,總規模達到262萬噸/日,年污水處理率達到80%。編制了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和控制線范圍達258平方公里的城市藍線規劃,對全市13宗重要飲用水庫的一級水源保護區實行封閉管理,全面啟動了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長期穩定較優水平。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2平方公里,在全市持續高強度開發的情況下,水土流失總面積逐年下降,水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深圳榮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稱號。萬元GDP水耗22立方米,居全國領先水平,創建節水型城市工作通過省檢驗收,并有望今年通過國家驗收。
創新不止
一體化改革有待深化
近日,深圳未來十年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準,國務院批復要求,深圳應統籌規劃建設城市供水水源、給水、排水和污水等基礎設施。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和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
盡管涉水事務管理體制基本理順,但李長興坦言,目前,污水處理廠和配套排水管網的同步規劃建設,特別是區以下街道辦、村的排水管網規劃建設,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在管理體制方面,按流域并結合行政區劃,實行分級的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履行統一職能所需要的法律法規有待進行配套完善。同時,在深圳特區范圍擴大、全市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進原特區內外水務發展一體化,也將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對此,深圳各級水務部門仍需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沉著應對、努力前行,不斷破解城市水務管理中的難題,再領改革之先,爭當水務改革的排頭兵。羅莎張菁菁
□鏈接
深圳水務體制改革大事記
○1993年以原市水利局和市給排水指揮部為基礎組建市水務局。
○1996年原市規劃國土局的水土保持職能劃歸市水務局。
○1998年底在市自來水公司設立了特派市自來水集團公司監事會,對供水行業實行行業監管。
○2001年底特區內的排污設施、集污設施管理劃歸自來水公司經營。
○2002年初政府機構改革,原市排水處劃歸城管辦。
○2003年成立水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
○2004年6月將分散于各部門的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排水管理職能劃入市水務局,真正實現涉水事務的一體化管理。
○2006年原由城管綜合執法部門承擔的水務執法職能劃入市水務局。
○2009年7月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市水務局主要承擔執行和監管職能,由新成立的市人居環境委員會歸口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