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距離實施時間越來越近,企業該做什么準備?本版欄目前兩期對焦化和鋼鐵行業企業進行報道,本期繼續關注石油和化工行業。
企業聲音
五大考驗能否經受住?
中國石化能源環境部 劉春平
我國石化企業目前面臨5大考驗:一是日趨嚴格的環保法律和法規,包括即將實施的新修訂的《環保法》、正在編制的環境稅等;二是污染物排放的標準加嚴;三是嚴格的總量減排任務;四是各種環境制約條件;五是高壓的環保行動計劃,包括已經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即將出臺的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
在這其中,新修訂的《環保法》對行業的影響格外引人注意。這部中國環境領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這也讓環保法律跟上了時代。新修訂的《環保法》是史上最嚴格的環保法,包括保護優先、嚴懲污染、劃定紅線、聯防霧霾、人人環保等內容,給石化企業在污染治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隨著公眾對周邊生存環境關注度不斷提高,公眾環境維權意識的增強,石化行業受到的社會關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當出現環保問題時,更易成為公眾關注、甚至媒體輿論的焦點。因此,加大污染治理,以滿足社會和公眾對環境越來越高的訴求,是石化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嚴控企業環保“帶病”擴張
江蘇利民化工 馬凡敬
新修訂的《環保法》亮點很多,其中建立 “黑名單”、違法處罰、違法成本等條款,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比如建立“黑名單”就是將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這無疑降低了企業形象,對企業開展信貸、上市融資、對外合作和擴大經營等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再如,新修訂的《環保法》納入了行政拘留、引咎辭職、區域限批等強制處罰手段,并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力。這嚴格控制了企業環保“帶病”擴張,能有效限制污染蔓延。同時,環保部門有權對企業相關裝置進行查封、扣押,可直接干預非法生產和排放。而“按日計罰上不封頂”,將會讓違法企業付出高昂經濟代價,從而倒逼企業投入資金開展治理污染,保證達標排放。
又如,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對于沒有環評、暗管排污、偽造瞞報數據、不配合監管等違法主體可立即拘留。新法對于超標排放3倍即可入刑的嚴厲規定,相對于老法側重的行政處罰和最高10萬元罰款,顯然更有威懾力,對違法排放可長期保持高壓態勢。
專家觀點
應錘煉綠色競爭力
新修訂的《環保法》突出了推動環境質量改善的導向,確保有法必依。比如新法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應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對未完成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實行環評限批,分階段、有步驟地改善環境質量等。這要求新建化工企業的選址要符合新法的要求,污染嚴重又不在化工園區的企業必須搬遷;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技術,改進操作條件和設備,盡量生產無污染或少污染產品。
新法從宏觀、制度和經濟手段上強制性地規范企業的環境行為,將有力推動建立基于環境承載能力的綠色發展模式。
當今的時代特征是經濟的綠色化趨勢日益明顯, 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許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被轉化為生產力。建立在綠色基礎上的競爭正逐漸替代傳統競爭成為企業的主要競爭模式。將企業應承擔的自然資源損耗、環境污染價值、環保支出等綠色成本因素考慮在內,使企業在綠色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和保持持久的競爭力,應該成為包括石化工業在內的我國重化工業應考慮的問題。
新法除對企事業單位、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外,在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方面,也進一步給予了明確,如明確公民享有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這將加快環境質量的改善,尤其是將推動石化等相關行業企業拿出治理污染的時間表。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曹鳳中
區域聯防杜絕污染轉移
新修訂的《環保法》中,規定了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并對大氣污染治理作出了更多有針對性的規定。
區域聯防聯控是目前我們應對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非常重要的措施。當前,京津冀一體化備受關注,那么在產業轉移和承接的過程中,京津冀應如何分工協作?對于津冀來說,顯然不希望像過去一樣,關閉一批污染企業,再迎來另一批污染企業。
地方政府都有爭取和挽留優勢企業的意愿,如果一個企業不被地方政府所接納,找不到產業轉移的承接方,則意味著它已經被整個市場淘汰了,這在實際上構建了產業轉型的良性循環。
產業轉移過程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不可能原封不動地轉移。比如長三角的產業轉移,企業在轉移時往往選擇在沿海或遠郊等環境容量較大的地區。在滿足環境承載力的要求后,企業通過生產環境綜合治理,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從而形成了更大的產品利潤空間。
目前,長三角各地政府對企業環保標準的門檻設定都是一致的,所以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河北政府在承接過程中也需注意對環境規制的統一化建設。在環境容量相對較大的地區,一定要在建立嚴格的環境評估基礎上,按生態功能區劃實施區域污染排放總量控制。
——中國化工節能協會 余永超
找準轉型升級切入點
我國石化行業盡管在高端發展、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環境矛盾突出、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是行業面臨的雙重挑戰。面對環境污染、排放的難題,行業必須通過轉型發展方式來破解。
行業必須探索出一條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引領的戰略轉型之路,實現創新發展、高端發展、綠色發展和差異化發展。其中,傳統產業要提高競爭力,嚴格控制總量、加快淘汰落后和轉型升級,重點行業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現狀,提出轉型升級切入點。如氮肥行業的先進煤氣化技術、煤基多聯產技術;磷肥行業加強磷石膏綜合利用、提高中低磷礦利用率、發展復合肥;氯堿行業加快推進離子膜國產化等。此外,石化行業還應該發力新能源、頁巖氣、現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新興領域。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李壽生
“生態紅線”是防護底線
新修訂的《環保法》首次將生態保護紅線寫入法律。湖北省現有石油化工企業的主導產品,如煉油、合成氨、硫酸、燒堿、電石、黃磷等,均為高資源、高能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三高”產品,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生態紅線是指最基本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是維護一定生態環境質量所必須堅持的防護底線,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特定地區區域紅線;二是自然資源使用上限;三是污染物排放總量上限。新建化工企業的選址就要符合新法的要求,污染嚴重又不在化工園區的企業必須搬遷;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技術,改進操作條件和設備,盡量生產無污染或少污染產品。所以,化工企業在以上3個方面都有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
——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 郭嘉
利于推廣節能環保技術
我國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每年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氣。受技術制約,這些氣體中許多有回收價值的組分尚未得到有效回收利用,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
新修訂的《環保法》有利于節能環保技術的推廣,迫使企業利用這些節能環保技術回收利用工業廢氣,進行結構調整生產出附加值高的產品,這就需要有節能環保技術的科研院所深入生產企業,為企業量身打造技術改造方案,提供優質的科技服務。對此,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已開發成功多項代表性成果,并已大規模開展成果轉化與推廣,推動實現重污染工業排放氣制清潔能源或大宗化學品。
同時,政府也應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支持企業應用節能環保技術,金融企業也應配套資金政策支持,形成全社會合力治污的良好局面。
——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 陶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