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是千百年來淮河兩岸人民對淮河的贊許和美好期盼。然而近些年來淮河流域的水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地處淮河下游的江蘇省政府制訂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實施計劃和5個專項規劃。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污水處理廠67座,累計鋪設主干管網2600多公里,日處理能力達220萬噸,比2005年增長38%;2008年,江蘇沿淮環保投入達到了259億元,同比增長23%,各地政府用于淮河治污工程的新增投入達到25億元,是"十五"以來最多的一年。截止5月底,列入國家和江蘇重點斷面達標方案的195項治污工程,已完成90項;江蘇在淮河流域45個考核斷面中,已有40個水質達標,達標率88.9%,同比增長4.8%。
只有支流清 才能干流澈
隨著徐州日處理10萬噸的荊馬河污水處理廠運行后的各項配套設施的完工,徐州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6%,成為目前淮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徐州市環保局局長徐善春說,作為淮河流域和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鎮的徐州市,雖然經濟實力并不富裕,但現在卻擁有3座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一座為徐州污水處理廠,承擔著日處理城市南部16.5萬噸生活污水的任務,一座為三八河污水處理廠,承接了城市東部日處理3萬噸生活污水的任務,另一座就是剛剛投入運行的荊馬河污水處理廠,負責接納城市北部日處理10萬噸生活污水的重任。目前,3座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的實際能力己達到29.5萬噸,經調查核算,徐州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6%,遠高于60%的考核指標。
治污理念的改革和治污機制的創新,使徐州市一舉破解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的諸多難題,并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建設徐州污水處理廠時投資了2億多元之后,2004年初,徐州通過"TOT"形式,收回1.6億元,其余兩座城市污水處理廠通過"BOT"方式,由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自籌資金運作,政府沒掏錢。自徐州市建立了污水處理費的收費機制之后,每噸自來水開征0.84元的污水處理費,而3座污水處理廠每處理一噸達標排放廢水,僅需要支付0.80元的運行費,市財政不僅不需要掏腰包,而且還有"賺頭"。
2008年以來,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2次到徐州主持治污現場會,為加快治污進程加壓鼓勁;環保廳長張敬華13次奔赴徐州,沿河檢查治污工程,召開現場辦公會,解決治污的"疑難雜癥";徐州市長曹新平3次在奎河岸邊主持治污工程推進會,采取"倒排工期"強硬措施,來加快治污工程進度;徐州市長辦公會也接連3次推出2條河流治理紀要,確立了水質達標目標;徐州市環保局抽出4名局長抓治淮,局長徐善春從一早徒步近30公里,沿著奎河岸邊去查找各類排污口,為水質盡快達標查找問題癥結。
"十一五"期間,國家確定的徐州市2個國控斷面治污工程為26項。為實現"攻城拔寨"目標,徐州市政府確定了120項治理工程,總投資20多億元專項用于奎河、沛沿河的綜合整治,全力將2條重點河流打造成"水質穩定達標、生態環境優美"的休閑、生態、景觀河道。
只有支流清,才能干流澈。城市污水處理率的提高使徐州市的污水排放大大減少,有關河流水質好轉。今年5月1日,徐州奎河、沛沿河國控斷面的水質監測顯示,兩河水質已達到國家階段性要求。
探索“河長制” 飲用水質好
為保護淮河水質,地處淮河下游的淮安市積極探索"河長制",轄區內水質趨于好轉,出現了"尾水歸槽走,清水普地流"的景象,飲用水質大大好轉。
淮安市環保局局長張汝華說,淮安市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水域面積占到國土總面積的43%,全市共有24條河流、3個湖泊。經監測表明,目前2個國控斷面和4個省控斷面水質,均保持在二類至三類水質之間。
今年年初,淮安市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實施"河長制",以強化全市河道(湖、庫、塘、溝渠、蕩,簡稱"河道")綜合整治和長效管理,突出飲用水最嚴格的保護措施,確保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同時,還推出了"河長制"管理考評獎懲辦法,實施"河長制"管理保證金制度,各縣、區主要負責人每人每年繳納5000元保證金,專門用于對"河長制"水質斷面,測點的監測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推進、配套補助及獎懲。
淮安市的"河長制"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獎懲辦法規定,年度考核優秀的予以獎勵,年度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或有河道水質惡化并且降低河道水質原有功能類別的、所增加的特征污染物考核指標監測值有2次超過國家III類水質標準的,全額扣除"河長"的保證金,并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由市"河長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進行誡勉談話;對因發生嚴重水污染,直接影響自來水停止供水1天以上的,事發地縣、鄉實行"黨政班子遞交書面檢討書"和"黨政主要領導人遞交個人辭職書"的責任追究制度。
目前,淮安市已建立了河長(縣級)、段長(鄉級)、點長(村級)的區域責任制網絡,還把全市112家重點企業作為"點長",也明確了"規定動作"。在各級"河長"的帶領下,全市水環境日趨好轉。
除“生態炸彈” 保調水安全
在淮河汛期到來之際,地處淮河入江水道的高郵市成功清除了一顆"生態炸彈",多年汛期要24小時死盯的'黑液塘'終于消失了,也為南水北調的安全清除了一大隱患。
高郵市造紙廠于1983年至1999年生產期間,由于產生的造紙"黑液"無法處理,便先后租用了龍虬鎮南角村、朱家村和周巷鎮薛南村3處蕩灘儲存造紙制漿產生的高濃度造紙"黑液",多年來,"黑液塘"總面積達到944畝,存放量為110萬立方米,這種黑液每升COD達10萬多毫克,PH值達到12。由于"黑液塘"位于南水北調的兩條清水走廊京杭大運河和三陽河之間,便成為一顆埋藏在"清水走廊"夾縫中的"生態炸彈"。
1999年,高郵造紙廠關閉,但近千畝的"黑液塘"還在。每年梅雨季節到來,環保局和周圍的群眾便夜不能寐,瞪大幾十雙眼睛,看護著3處"黑液塘"以防決口。曾有幾次,"黑液塘"欲決堤,幸被及時采取了搶險措施。既使這樣,每年還因"黑液塘"泄漏,污染了周圍的魚塘,產生嚴重的影響。
"頭懸著一顆定時炸彈",成了高郵人的"心中的痛"。為了治理"黑液塘",最初幾年,高郵市開始對"黑液塘"進行分割,把3個大塘,分割成了一個個小塘,并加固了堤壩。為消除"生態炸彈"隱患,高郵市一度想采用"自然蒸發濃縮法"來治理"黑液塘"。但是,由于高郵市周圍的年降雨量與蒸發量大致相當,導致治理周期長、進展慢、效果不明顯。
當江蘇治淮進入"攻城拔寨"階段時,盡快清除這顆"生態炸彈"成為當地重點工程。高郵市先后邀請國內外幾十家治污企業來論證"黑液塘"治理方案,先后有數家環保公司進駐"黑液塘"治理,但均以失敗告終。經過多輪治理方案試驗和論證,高郵市最終確定采用絮凝沉淀法來治理"黑液塘",這種處理方法,每噸處理成本高達40多元,總投入達5000多萬元。
目前,"黑液塘"已基本清除,高郵市環保局正在抓緊時間進行底泥無害化處理和原址的生態修復,計劃大面積種植經濟林,使這里成為生態教育基地,時刻提醒人們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江都市環保局局長徐春元說,作為南水北調的源頭,為實現"一江清水向北流",江都市在經濟發展上作出了犧牲,近三年,江都市就否決酒精、石化、煉油等項目達65個,涉及投資額達到了35億元。地處取水源頭,這就要求要正確處理招商與選商、開發與保護、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現在江都市新上項目,要通過"減一增一"來促進排污總量平衡,實現增產不增污。
為削減取水源頭排污量,江都市目前已建成了4個污水處理廠。其中,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覆蓋率已占建成區面積的90%,到"十一五"末,江都市13個鎮污水處理廠都將達到"全覆蓋",使集鎮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原來江都市已經使用15年的老的垃圾填埋場,已變成了沿江生態景觀。為構筑取水源頭生態屏障,江都正著力打造萬畝沿江風光帶、萬畝綠色通道、萬畝田園風光帶等"三大工程",充分利用引江水利樞紐風景區、邵伯湖旅游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優勢,擴大花卉、苗木、盆景等生產基地生態資源,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