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泉港、晉江仙石、南安市三地污水處理廠,平均負荷率只有20%、40%、56%,城東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率竟然只有4%~5%,這就意味著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了內溝河,百姓花了冤枉錢卻并未達到實際效果。泉州人大常委會檢查后形成的報告顯示,泉州大部分污水處理廠都無法達到省政府的減排要求。
昨天的泉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傅圓圓表示,近海治污決議執行的3年內,各項工作持續推進成效明顯,但是污水處理配套管網滯后問題日益凸顯,應該盡快對全市的管網進行全面排查改造。
現狀:處理負荷率低 管網配套滯后
7月下旬,泉州市人大常委會檢查組分3組,對近海治污第二次實地檢查,最終形成了這份檢查報告。報告指出,泉州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污水處理廠都不能達到省政府的減排要求,特別是城東潯美工業區污水支管網雖已完工,45號南路主干管延伸段尚未建設,因此污水只能接入排洪渠排放。
檢查組調查后還發現,泉州污水處理管網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分屬建設局、市政公用事業局、國投公司、城東建設指揮部及相關鎮街道負責,缺乏統一的協調監管機制,管網建設各自為政,與污水處理廠建設不同步、不配套。
對此,城東建設指揮部的負責人認為,應該梳理協調污水管網的管理歸屬關系,讓各部門各司其職。最后在7月初,市政府專門召開協調會,最后敲定由泉州市政公用事業局負責檢測管網運行情況,再責成各有關部門對問題部分進行修理疏通。
建議:設統一管理公司
泉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傅圓圓指出,從檢查結果來看,不少污水處理廠空轉、停轉、半轉情況嚴重。此外,建成時間較長帶來了管道老化、堵塞、下沉開裂等問題。根本原因還是管網配套設施落滯后,各部門監管不到位,運行體制出現問題。
對此,檢查組建議,現階段中心市區各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主干管和污水泵站建成后,要及時移交市排水管理中心管理,待條件成熟后可成立專門的建設管理公司,承擔全市污水管網系統工程的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職能,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和法制化管理,將其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