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專業性很強的會議不久前在哈爾濱閉幕,一個"耳熟"卻不"能詳"的詞也由此被人們認清---城市污泥。這次會議的名稱為"第12屆國際水協城市污泥可持續管理與技術國際會議".
就在城市污水處理取得成效時,由此而產生的污泥卻成了二次污染源。如何更科學、更安全地處理污泥?成了參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污泥與污水處理同等重要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污泥研究中心教授許國仁介紹,在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污水經過處理得以達標排放,而污水中原本含有的大量有機污染物被富集、濃縮、分離進而形成污泥。城市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同時含有病原菌、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質等潛在的有毒有害成分,是污水處理過程形成的最主要的潛在二次污染源。與此同時,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的有用資源,如果妥善處理,可將有益資源充分利用,變廢為寶。許國仁教授說,解決不好污泥的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水環境的改善,因此污泥問題和污水問題理應受到同等重視。在國外大型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設施的投資甚至可以達到污水處理設施投資的1.7倍,而早期的污水處理廠建設中,普遍將污泥處理單元簡化建設。
成本高制約污泥妥善處置
如何將污泥高效脫水、減量化、無害化以及資源化再利用,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
據了解,污泥處理是一個高能耗、高投入的過程,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污泥得不到有效的處理。目前,污泥處理問題雖然得到了廣泛重視,但處理成本偏高仍是全國性制約妥善解決污泥問題的重要因素。污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的菌體和有機膠體物質,導致污泥黏度大、機械脫水困難。國內污水處理廠采用機械脫水的方法通常只能將含水率降低到80%左右。從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污泥,每100噸中含有80噸水,大量的水為污泥的后續處理帶來重重困難。
據許國仁教授介紹,在日本、美國和西歐等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污水和污泥的處理,通常都被作為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同等重要又緊密關聯的兩個系統,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走污泥資源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摒棄把污泥當作廢棄物處置的思想。在日本,污泥無害化后用于農田、園林或綠地,有的利用污泥焚燒后的污泥灰制成熔融固體磚或其他建筑材料,還有利用污泥所含有的能量發電、供熱,大部分污泥不僅得到無害化處理,而且還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污泥處理期待主流工藝
作為剛剛起步的一項研究,城市污泥處理面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城市污泥的處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燒、土地利用。填埋是污泥處理早期采用較多的方式,其處理費用較低,但隨著污泥量的逐年增多,填埋方式的弊端開始顯現出來,填埋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處理不當易引發二次污染事故,近幾年來,無論是歐盟國家或美國、日本,污泥衛生填埋的比例越來越小。焚燒方式在污泥處置中也采用較多,但其處理費用較高,一次性建設投入大,且在高溫處理時可能會產生一系列強致癌有機物。土地利用是一個較為可行的辦法,但是由于污泥成分較為復雜,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資料表明,我國污泥農用約占44.8%,填埋約占31%,其他處置約占10.5%,沒有處置的約13.7%,我國用于污泥處理處置的投資約占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20%-50%,可以看出,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處于嚴重滯后狀態。
據了解,預計到2012年,黑龍江省城鎮污水廠每天將產生2000噸污泥,污泥處理及出路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問題已納入規劃,目前正在研究更為可行的污泥處理技術和相關政策法規。
"污泥問題早就已經顯現出來。"許國仁對記者說,"哈工大從1999年開始就致力于給水污泥與污水污泥處理技術的理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實現污泥安全資源化與能源化,已經在相關領域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研究,2008年進入生產性研究階段,目前該技術已經開始在黑龍江省進行試驗研究和驗證。"
記者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