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喜歡依山傍水,擇地而居。因為有了水,所居之地也有了靈氣,有了美感。
如今,偌大的北京:天藍藍,水清清,逐漸轉型為“宜居之城”,這主要得益于北京水務工作治水有道和護水有方。
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深有感觸地贊嘆:北京市從山頂到山腳、從河道到水庫、從水源到再生水的水源生態保護體系,走在了全國前列,這是全國未來10年推廣的方向。
北京的用水重心在城區,水源在郊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務專家考察了順義、懷柔、延慶等區縣的引溫濟潮工程、媯水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飲水安全、用水計量、節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新農村循環水務工程和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污水、垃圾、廁所、河道、環境五同步治理,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從山區到平原,從小流域到大流域,實現“有水的河、生態的河、安全的河”的生態文明工程。
北京的山區面積1007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1%。山區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全市現有85座水庫,絕大部分在山區。科學地保護好山區的生態環境,對于涵養水源和保護水質至關重要。
伴隨著北京山區經濟發展,山區生態環境壓力凸顯:種植業使用的化肥農藥和養殖業產生的廢水,使水源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大批城市居民到山區的景點、民俗村、垂釣園、采摘園休閑度假,在給山區農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留下了污水和垃圾,嚴重影響河流和水庫水質,對水源安全構成威脅。
北京市水務局決定從源頭抓起,制定了水源保護規劃,劃定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在山區全面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從山頂到山底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為水源地構建綠色屏障。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小剛向院士、專家們介紹說:第一道防線為“生態修復”防線:在人口相對稀少的遠山和中山,實施封山禁牧和生態移民,減少人為活動,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生態植被。
第二道防線為“生態治理”防線:在人口相對密集的淺山和丘陵地帶,發展節水灌溉,營造水土保持林;以綜合治理為重點,將農村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達標排放;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
第三道防線為“生態保護”防線:在河道庫區周邊整治河道,清理垃圾;封河育草,建設林草生物緩沖帶,發揮植物的水質凈化功能,維系河道及湖庫周邊的生態系統。
畢小剛說:“在實施山區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大山深處的人口集中區和養殖區共建設80處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00余處小型垃圾處理設施,使小流域治理得到逐步改善”。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年節水達到1000萬立方米,減少入庫泥沙36萬噸,減少污水入庫300萬立方米,目前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20條。按照規劃,北京今后每年還要建設10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最終實現讓清水下山,山區水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在污水治理方面,科技人員研發了污水處理高效工藝,使污水處理實現了質的突破。引進和開發了A2/O、SBR和超濾、微濾、五因子除氮脫磷、臭氧等除色脫味等多項污水深度處理新工藝,使再生水水質水量得到大幅度提高。COD削減率由30%提高到80%,出廠水質達到國家二級B標準”。
“郊區新城建成14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70%。采用分散處理、集中處理和接入市政管網3種模式,大力開展農村污水治理新技術示范。采用了膜生物反應器、土地處理、人工濕地、生物流化床、集成式生物濾池、高分子生物膜等多項新技術,建設189處污水處理示范,415個村級污水處理示范設施,污水處理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加快推進”。
在參觀北宅新農村循環水務工程時,一進污水處理廠,記者就看見幾尾紅色鯉魚在水池里活潑地游動。不問不知道,這些水竟然是中水。懷柔區水務局局長堵鳳春介紹說:“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再生水除了綠地灌溉,還結合新農村建設,將再生水引進新建的居民小區,用于沖廁”。
北宅污水廠南側有一個蓄水池,可以蓄水,也可以存蓄再生水。周圍的青青楊柳和房屋倒映在蓄水池中,微風吹來,碧波蕩漾,成為北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很多村子都修建并運行著污水處理廠,由此看來,北京非常重視飲用水安全,處理后的再生水用做生態用水和沖廁,將之資源化。”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說,“別的省份我看過不少,也有一些污水處理廠,但不像北京這么密集,而且管理很嚴密。”
媯水河在官廳水庫的上游,是延慶的母親河,流經7個鄉鎮,流域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惠及24萬人。延慶縣縣長孫文鍇詳細向院士和專家們介紹了延慶縣實施《保護母親河行動綱要》和《延慶縣媯水河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綜合規劃》,把媯水河流域1042平方公里全部納入治理和保護范圍,重點實施了媯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城市雨污分流、縣城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在線監測、媯河下游水體循環工程和媯河生態走廊、官廳水庫庫濱帶等水源保護工程,使媯河下游水質明顯改善,提高了官廳水庫的入庫水質;加大對野鴨湖、媯河、三里河等濕地資源的保護力度,完成《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建設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積極實施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工程。
院士、專家們實地考察了媯河河濱帶生態走廊、上辛莊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大浮陀生態清潔小流域、小浮陀村供水站、博雅湖、谷家營濕地和官廳水庫庫濱帶建設,仔細詢問了土地流轉、生態治河、安全飲水、雨洪管理、水質凈化、中水回用等情況后表示,延慶縣通過實施生態文明戰略,水務工作有了長足的進展,一是強化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有效保障了首都水源安全;二是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有效鞏固了農村安全飲水保障體系;三是建設節水灌溉工程,有效推動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四是不斷加強污水治理,成功實現了污水資源化。
截止到2008年底,延慶縣共修建蓄水工程606座、污水處理廠80座、機電井1829眼、萬畝以上灌區3處、節水灌溉農田33.5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30.09平方公里。特別是自2005年統籌城鄉水務管理以來,3年來解決了9萬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發展農業節水面積達7萬余畝,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使全縣7萬移民受益,1000名農村管水員將4級水務管理體制延伸至最基層,同時為他們帶來年收入600萬元,水土保持工作鞏固了延慶縣良好的生態優勢,有效地涵養首都水源,白河堡水庫已累計向密云水庫調水6.1億立方米。
通過多年來的努力,延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成功地保持了首都西北一片凈土、凈水、凈氣。
溫榆河是唯一起源于北京境內,且四季水量充沛的河流,有北京“母親河”之稱。然而,由于多年來人們挖砂采石和亂倒垃圾,溫榆河早已成了一條污水河。為改善水質,防止污水下滲,經過反復研究,水務局從起點沙河水庫開始,在沿庫區岸邊由低到高依次種植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在溫榆河昌平段建成白各莊湖、鄭各莊湖、羊各莊老河灣、藺溝入口濕地和北七家5處大面積人工濕地,隨后,把污水引入種植著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濕地里,水體中的有害物質通過水生植物吸附后,水質得到進一步凈化。
在溫榆河的7個較大排污口,北京水務局根據排出水質和水量的不同,采用曝氣增氧、穩定塘沉淀分解、砂石過濾、生物膜降解、生物通道處理等綜合措施,對水體進行生態修復。通過植被恢復,近年來,溫榆河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一片片沙地柏、油松沿河岸繁茂生長,天鵝、白鷺、野鴨等20多種水禽又重新回到溫榆河的懷抱。
通過治理,官廳黑土洼、延慶三里河、順義漢石橋和懷柔水庫入庫口等流域1713公頃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恢復,一批昔日的污水河如今變為清水長流的自然河,從而使地下水源也得到保護。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紹堂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蚊蟲亂飛的烏黑惡臭的場景到如今的郊外綠洲,這些年北京的水務治理的確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水資源是有限的,但水循環是無限的,認識到水的這個循環規律對水的保護非常重要。”王紹堂說,“北京要繼續堅持尊重水循環規律,堅持循環水務的治理理念”。
為了管好郊區村一級的涉水事務,全市成立125個農民用水協會、3927個村分會、10800名農村管水員,具體負責農村節水和水資源保護、農村公共水務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等業務工作。
“退耕還林后,林產歸國家還是個人所有?不能種植了,農民的收入是不是減少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問。畢小剛副局長回答說:“農民的收入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原來,除了土地補貼,當地農民還可以擔任護林員、管水員、衛生員等,這些崗位每人每月能獲得500元的補貼。此外,還可以在樹下種些花卉和藥材補貼家用。
“對這些管水員有沒有考核指標?”魏復盛關心地問道。畢小剛回答說;“這些管水員的選拔、考核和換屆都有一套管護標準,每村兩位,負責安全引水、污水治理、水源保護、報告緊急水事件等。”
北京市從上到下形成了市水務局、區縣水務局、基層流域水務站、農民用水協會4級水務管理體制。
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北京市在生態涵養發展區繼續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3年內規劃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13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60平方公里。”記者 周振勇 晏琴通訊員 俞亞平 鄭秋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