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寄信市長們至今無人回復
早在2004年9月,劉波已開始關注國內水資源領域的嚴峻形勢,推動常德市政府、湖南省建設廳,聯合德國漢諾威市政府、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市政府,向歐盟申請中歐環境對話項目,即《以常德市城區穿紫河為例—促進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項目。2005年12月,歐盟在眾多申報項目中,批準了這一項目,并于2006年3月啟動。劉波同年被任為常德市政府及省建設廳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
與此同時,武漢、北京等各地都連遭“看海”調侃,新四大火爐的公布,也讓網友揪心不已。然而對劉波沖擊最大的,是擔任協調員期間了解到水資源處理上中國的粗放式管理和歐盟的精細化操作的對比。“國外采用LID技術,將海綿體城市的概念落到實處,實現了綠色生態修復。”對于他的看法,華聲沙龍現場的一名聽眾表示,在中國這種觀念或許太超前。
基于這種理念,去年5月4日,劉波給中國七大流域干流80座城市的市長們分別寄信,呼吁建設“海綿體”城市,減少城市內澇,科學利用水資源,遺憾的是沒有一位市長給他回信。2013年3月10日,劉波再一次向這80位城市市長發出了掛號信,但直至今日,無人回復。
對于這種現象,劉波認為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中國的市長們太辛苦了,成天的會議已經讓他們沒有時間處理市民來信,更沒有時間來思考他們治下的城市如何科學發展,畢竟GDP是長期考核他們工作業績的指標。”他說話的時候眼神流露出一絲無奈。在向各地市長呼吁的同時,劉波還起草了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的代表議案和委員提案,國家水利部均給予正式的回復,但離他的夢想還有很大的距離。
“海綿體城市”化解“水熱兩重天”
“讓每一棟建筑、每一個小區都有吸收雨水的能力,不讓雨水排走,干旱、沒有水的時候再把雨水釋放出來,這樣又能改變氣候又能防止內澇。”對于國內居民來說“海綿體”城市是個陌生的概念,劉波這樣解釋道。
海綿體城市意在有步驟地開展城市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開發、改造城市社區建筑物、道路、綠化帶、停車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蓄留雨水的生態功能,盡可能恢復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溝渠,減弱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雨水滲透率,重視城市地下管網的普查、檢測和修復工作,防止城市地質災害。
今年是中國“水熱兩重天”頻發的一年,劉波表示內澇和城市熱島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在熱島效應下,整個社會發展是處于一種負向停滯的狀態,內澇是暫時的,可能會造成車輛房屋的被淹,會造成財產損失;熱島效應下,很多單位會放假,造成勞動效率下降,醫院床位爆滿,所有的損失遠遠大于內澇的損失,“這是不為網友所了解的。”海綿體城市可以減少城市內澇,此外城市每年通過減少硬化面積3%-5%,循序漸進,恢復城市的綠色生態功能,是化解內澇和熱島效應的有效措施。
與海綿體城市對應的是LID技術,其英文全稱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響開發),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旨在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LID低影響開發是一種可輕松實現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態技術體系,其關鍵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或回補地下水。
對于這項技術,劉波稱在國內還沒有真正形成,目前僅有一些城市采用了個別的LID技術,如綠色屋頂,但目的僅僅是為了節能,設計上沒有從減少暴雨徑流和延遲峰值來考慮。
綠色生態工業并非“吃力不討好”
在英文詞匯中生態是Ecologic,經濟是Economic,它們擁有共同的詞根Eco ,它來自古希臘語,原意是家以及共生。“我們的經濟發展也要共生和諧。”劉波認為古人是智慧的,生態和經濟同源的特征,表明古人意識到兩者的互通性。
“中國目前過度地追求GDP的增長,資源消耗會越來越快,生存環境會有非常大的危機。”劉波表示中國的GDP有很多的水分和泡沫,經濟發展成本遠遠高于歐美國家。美國宗教經濟學家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也有一句名言,“任何相信物質上能無限增長的人,在一個物質有限的星球上若不是神經錯亂就是經濟學家。”
劉波向華聲網友解釋了他眼中的“建立水資源領域產業發展模式”,即可以通過設置國際水資源合作中心和國家級水務實驗室等國際合作的方式,繼而從法律的頂層設計上予以保護和支持,在工程實踐方面,進行城鄉流域及社區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以及產業培育、投資融資、人才培育等方面多下工夫,完全可以建立中國的水資源領域產業發展模式。
“目前西方主導的碳政治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壓力,不如說是一個考驗,更不如說一個絕好的機會。”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曾說過。他認為中國能否在國際談判中成為法律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是對中國政治家統領能力、中國綜合實力和中國體制優越性的考驗,是對中國能否成為國際社會領導者的考驗。
在中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大前提下,環境治理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不少領導認為綠色生態產業投入大,需要時間長,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劉波認為實際并非如此,它帶動的是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如果國家圍繞綠色生態工業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的話,會刺激生態產業的長足發展,改善城鄉的人居環境,是一舉多得的產業。
華聲沙龍結束后,劉波將驅車從長沙經過益陽到達常德,路過湘江、資水和沅水,三條江河都流向長江。在他看來,水資源的整治已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事情,只有流域城市都行動起來,減少城市內澇,科學利用水資源,不在城市看海才能不再是一個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