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恰逢雨季,一場“魔法”在漳州市北環城路中央綠化帶悄悄上演: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天而降,灑落在碧綠草地上,隨即迅速鉆入土層不見蹤影,而當天氣轉晴時,綠化帶中的泥土依然保持濕潤松軟,源源不斷地為青草提供著水分。
這樣的“魔法”得益于今年3月起,北環城路中央綠化帶首次采用“海綿城市”模式——在鏟除老舊綠化后,人工降低綠化帶覆土高度,使綠地低于路緣石頂8-10公分以上,然后鋪設新草皮,經過精心灑水養護后,7225㎡草皮全部成活。
在這之前,北環城路的排水系統主要是依靠雨水篦子、邊溝等來對雨水進行分流和處理,由于規劃容量較小、直接排放等問題,一旦遇上暴雨天氣就會垃圾堆集、排水困難,極易造成積水問題,同時也無法對水資源進行二次利用。
改造完成后,既可以提高綠地的雨水容量,也可以將雨水進行再次轉化利用,極大提高了公路雨洪系統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而且更加環保。同時也讓養路工作提質增效,減少了澆水頻率,降低了養護成本,還緩解了雨洪問題,讓公路少受雨洪問題困擾,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綠化帶積土揚塵、污染路面問題,減少了大氣污染,提升了空氣質量。
何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理念的靈感來源于海綿,海綿既能夠吸水又能夠儲水,所謂的“海綿城市”就是一個形象而綜合的雨洪管理概念。這次綠化帶改造主要是通過延長雨水等地表水在綠地上的滯留時間,提高其滲透效果,然后再進行儲水、凈水和轉化利用,以實現水資源的再次開發。
來源:漳州市交通運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