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位于上海市東南角,是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區域,打造海綿城市示范大學城是臨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港大學城位于主城區西南角,于2004年開工建設,目前共有上海電機學院、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建橋學院四所高校入駐。高校現狀綠化率高,本底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較高,海綿城市建設條件良好,且人群素質整體較高,教育示范效果好。
上海電機學院臨港校區位于浦東新區橄欖路1350號,占地面積約58.8公頃(不包含河道),其中綠地面積占比約為43.2%。學校現狀排水體制為雨污分流制,基本無混接現象,雨水排水情況良好。學校內流經月河,設有水閘與外河隔斷,河道流動性差,水質易腐敗,初期雨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面源污染。提升校園育人環境、建構一個生態、綠色、舒適的美麗校園,既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也是該校建校以來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打造生態校園提升人文環境
項目結合美麗校園建設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以水環境提升為核心,綜合考慮水生態、水安全、水資源,通過源頭減排和系統治理的形式實現水體調蓄和水質凈化。考慮到高校項目的特殊性,為避免大規模改造對校園正常學習生活的影響,同時減小對現狀綠化的影響,綜合分析學校內現有用地和排水現狀,最終確定在教學樓東側及北側綠地(該區域連接著圖書館、公共教學樓、學生公寓及體育場館,是校園核心綠地區域)集中改造。項目不僅局限于改造范圍內的源頭徑流控制,還需考慮匯水分區內的整體水量調蓄凈化,因此對校園整體豎向進行精細化分析,確保排水順暢、安全。
總體布局以景觀水系為主,輔之以人工濕地、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帶等,建立包括水循環系統、水生態系統在內的校園雨水循環系統,打造“滲、滯、蓄、凈、用、排”的校園海綿體。
水循環系統:根據月河水位、雨水管網標高和景觀水體水位的相對關系,充分利用現狀雨水管網用于景觀水體補水和排水。降雨時,地表匯水范圍內徑流雨水進入景觀水體周邊雨水花園,經處理后進入景觀水體,排水分區內其余徑流雨水進入學校雨水管網,通過雨水管網及一體化泵站進入景觀水體。晴天時,月河中的水可通過現狀管網和一體化泵站進入景觀水體,經處理凈化后通過雨水管網排至月河,形成校園內水體循環。
水生態系統:通過景觀水體的生態水功能構建,實現清澈見底的“凈水空間”。向景觀水體內引入適應臨港本地生存的底棲生物,包括底棲螺類和底棲貝類,通過人工監測確保其形成優勢物種并有自我繁衍的能力。結合臨港地區特色的底棲動物物種,通過采用水下草坪構建技術、調整駁岸形態等措施,加速水體中顆粒物的凈化,實現水體清澈見底。使沉水水草覆蓋水底,遮擋懸浮顆粒物,提升區域的生態和景觀效果。同時沉水植被能夠提供底棲動物和魚類的棲息場所,對夏季水體中的蚊蟲滋生有抑制作用。選取的沉水植物為多年生密刺苦草低矮種,秋冬季節不死亡不脫落,管理簡單、維護成本低。
項目以提升校園內總體水環境為主要目標,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5%,年徑流污染控制率60%,5年一遇降雨不積水,百年一遇降雨不內澇。雨天匯水范圍內的徑流雨水首先進入濕地進行調蓄凈化,減少入河污染物,雨后3日水體濁度能減小至<15ntu(根據建成后水質檢測結果,人工濕地出水水質主要指標能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旱天通過一體化泵站將管網中(月河)的水提升至景觀水體,在增強水動力提升水質的同時,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景觀水系為校園增加了約9600立方米的調蓄空間,在暴雨前通過預降水系水位,可整體提升學校應對暴雨的能力。<>
項目的建設豐富了學校的親水空間,配套建設水上棧橋、園路廣場、休憩廊架等,為師生提供一個互動和交流的空間,得到了師生一致好評。
引入高新技術推進產業發展
為了節省施工周期,減少施工對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的影響,同時推進海綿城市的產業化發展,項目采用成品化的設施,主要包括裝配式成品雨水花園、一體化預制泵站、生態多孔纖維棉、環保雨水口、無動力旋流過濾系統、無動力水體調蓄裝置等。
積極引入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結合上海海綿城市建設的共性需求,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流程,保障海綿項目質量、降低建設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推進產業化發展,以滿足海綿城市建設全域推廣的需求。
項目在規劃過程中充分鼓勵學校廣大師生參與其中。師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學校的建設發展,利用專業所學,共同發揮所長,在具體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與動手能力,使得該項目成為學校首個師生共同參與規劃設計的項目,也探索實踐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相長、學用結合、技術應用的教育模式。
結合學校辦學歷史,項目特別設置了帶有學校歷史照片的坐凳,每一個坐凳講述一個特別的故事,形成一段校園里的文化長廊;結合學校“技術立校、應用為本”的辦學特色,設計出以工業零件為藍本的藝術裝置,體現工科院校特色,保留教學樓前原有的文化雕塑,傳承電機文化。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