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基于監測網絡和模型方法的信息化平臺不可或缺,其對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維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大部分已建設的海綿城市信息化平臺重設施監測和績效考核、輕前期規劃設計和后期運維管理,難以實現海綿城市長效管理。
2016年,上海入選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海綿城市試點地區,試點區位于臨港地區,屬于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試點面積79平方公里,包括100余項具體工程。為科學、有效地指導海綿城市建設,積極響應國家海綿城市試點要“建立有效的暴雨內澇監測預警體系”的要求,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實現高效能治理,臨港地區于2018年著手開展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建設,力求做到科學、高效、規范。
基于數字信息技術 助力海綿長效管控
通過對海綿城市業務職能的分析,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需實現對海綿建設成果的評估,構建以實時監測加統計分析為主、計算機仿真模型為輔的考核評估計算方法體系;實現對項目建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實規劃、設計、施工、運維銜接;實現對項目建設流程審批及資金、進度、圖檔的電子化管理;實現對建設成效的長效管理,建立海綿設施及監測設備日常維護機制,減少運維成本;實現海綿城市運行數據全天候管理,及時發現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處理處置,進行預警應急的決策與指揮;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展示及與公眾互動交流,提供海綿建設展示窗口與互動交流平臺。

管控平臺系統功能模塊之一
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集硬件監測設備和軟件系統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邊站、管網流量計、雨量計、在線監測系統、項目管理系統、運維管理系統、績效考核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公眾服務系統等。管控平臺在系統建設過程中融合“水彈性城市”理念,主要使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以云計算虛擬化平臺為基礎,以海綿城市數據中心為核心,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感知網絡構建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多角度全方位實時監測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及運行情況,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及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海綿城市從規劃建設到運行管理的閉環精準管理,實現海綿城市各區域、各部門、各系統、各設施的高效聯動,讓海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長效的發揮。
高效聯動各個主體 保障海綿建設效果
管控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為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單位、海綿城市管控單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社會公眾。
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在海綿項目建設期,協調各單位之間的相關工作,掌控項目建設進度,監管項目的建設質量;建立海綿城市績效考核與指標考核體系,動態監管海綿城市運行效果;制定海綿城市應急指揮體系,在特殊氣象條件或遇突發水情事故時,進行城市內澇或防汛等事故應急指揮與調度;向社會公眾宣傳海綿城市相關信息,通過雙向溝通手段推動民眾對海綿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支持。
管控平臺總體設計架構
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單位: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及時向政府主管部門上報項目建設情況,并與其他單位實現事務管理的協同共享;對項目質量進行精細化管理、對項目進度進行評估與核算、對項目文檔資料進行數字化管理,實現項目業務數據的統計分析與報表輸出。
海綿城市管控單位:通過信息化平臺及地理空間信息系統,管理項目、地塊、低影響開發設施、地下管線等海綿設施,實現海綿設備與設施養護智能化;通過海綿城市監測網絡實現主要監測點數據的在線采集與集中顯示,對海綿城市運行數據進行統一管理與統計分析,定期向上級監管部門上報數據。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海綿城市管理業務涉及部門眾多,包括規劃、園林、建筑、水利(水務)、環保、氣象、市政、財政、發改、國土、城建等,利用管控平臺實現對存在數據信息的共享、對事務管理的協同。
社會公眾: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手段,全方位了解海綿城市建設情況,同時可實時反饋水情及設施故障等信息,提高民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參與度與支持度。
2019年8月,為應對臺風“利奇馬”影響,根據臺風預報情況,采用平臺進行應急預案演練,以圖、表、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直觀表達出防洪排澇調度方案,輔助調度人員進行調度方案的制定。臨港地區根據調度方案開閘排水,對河道和湖泊進行預降水位,增加調蓄容積。臺風前后,通過管控平臺數據可以看出,臨港地區河道、湖泊水位變化較小,被控制在穩定的范圍內。
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全面集成互聯網、云計算、在線監測、自動化控制、數據庫、水動力和管網模型等技術,服務于海綿城市建設全生命周期,全面保障臨港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提升政府智慧管理水平,提高涉水信息獲取水平,拓展公眾參與途徑和窗口,為其他城市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參考模式。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