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探索出一條水環境提升之路“六水共治”的龍華經驗 |
發布日期:2022/7/1 10:04:15 |
龍華區水務局實施”六水共治”以來,始終強調一體謀劃、統籌兼顧、系統治理,通過打出一套組合拳,構筑起一道水務安全屏障,打造水務高質量發展高地。
六月初夏,漫步在觀瀾河畔,眼前是一副生機盎然的美景圖。只見蘆葦茂盛、白鷺飛翔,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環境好不好,河水質量如何,人說了不算,河中的羅非魚、白鷺這些‘原住民’這些主人說了才算!它們的到來,在這里幸福安家,便是觀瀾河這些年巨變的最好說明。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水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水環境優美了,水生態改善了,老百姓親水樂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切實獲得了實惠。
“十三五”以來,深圳市龍華區舉全區之力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六水共治,實現了觀瀾河企坪斷面從劣V類水質,提升至平均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支流23條黑臭水體實現了從2016年普遍黑臭,到2019年全面消黑,再到2020年消除劣V類的三大跨越,推動水環境質量取得歷史性好轉、水資源格局持續優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推動龍華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深圳典范,龍華區用一個個具體的實踐和行動,探索出一條六水共治、協同發展水環境提升之路的龍華經驗,龍華示范,龍華表達,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優化配置“水資源” 集約節約促升級
水庫精細化管理實現新跨越。通過健全9大類70項水庫管理制度,不僅完善小流域管理和河庫聯合調度體系,還打造“水庫管理有權屬、物資儲備有場所、工作經費有保障、日常管護有人員、運行調度有平臺、績效評價有考核”,以及“運行管理標準化、日常管護精細化、安全管理規范化、巡查管控數字化、聯動調度一體化、全民參與共享化”的“六有六化”新模式,得到省水利廳通報表揚,成功創建全國小型水庫管理改革樣板縣(區)。
城市供水品質得到新提升。擴建紅木山水廠二期,完成紅木山水廠、觀瀾茜坑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形成“七橫三縱”的供水動脈格局,配水管網基本全覆蓋,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實施“社改”、“優飲”工程。推進社區給水管網改造、優質飲用水入戶工程和二次供水設施提標改造工程,惠及超200萬居民。
節水優先邁出新步伐。“十三五”以來龍華區萬元GDP用水量降幅達21.4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幅達11.57%,全區用水節水效率顯著提升,成功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縣域節水型創建名錄。
多措保障“水安全” 剛柔并重增韌性
初步構建滯、蓄、排相統籌,工程防御和柔性避災相結合,并與全區相適應的立體防洪排澇治理體系。對泵站、管網、河道、水庫等防汛設施進行統一管養、治理和調度的同時,還結合管網提質增效,按照3-10年一遇及以上標準,新改擴建雨水管網2.5公里,防洪排澇設施韌性持續提升。
全面提升河道防洪標準,完成高峰水等15條河流綜合整治工程,干流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支流防洪標準達50年一遇。全面開展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排查整治,針對橫亙觀瀾河干流多年的東環二路礙洪管線橋,日夜兼程開展攻堅,歷時80個晝夜,在主汛期前將其成功拆除,提前7個月完成整治任務,打通河道“腸梗阻”。
大力推進內澇積水點治理。主要積水點從2016年的59個減少到3個。全面落實“一點一策”“一點一專班”“一點一設備”要求,防洪排澇應急響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龍華區水務局創新推行“查安全隱患,包整改落實;查水質異常,包溯源治理;查現場問題,包協調解決;查項目進度,包督導跟進;查違法行為,包嚴肅處理;查群眾投訴,包反饋答復”的“六查六包”工作機制,通過分區、分片、分人實施責任包干,確保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澇、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全面提升“水環境” 清污分離突成效
水環境治理是六水共治的重要一環。“十三五”期間,在觀瀾河流域龍華片區累計新建市政雨污分流管網988公里,修復存量管網93公里,實現污水管網建設全覆蓋。隨著排水管網系統不斷完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效能穩步提高,一條條“臭水河”華麗轉身,成為讓群眾滿意的“幸福河”、“連心河”。
近年來,觀瀾河企坪斷面從劣V類水質,提升至平均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支流23條黑臭水體實現了從2016年普遍黑臭,到2019年全面消黑,再到2020年消除劣V類的三大跨越,全區大踏步邁入“恢復功能性水體”時代。
龍華區水污染治理中心主任羅慧謀認為,當前龍華區已經邁入精細化治水的新時代,工作重心逐漸從晴天達標轉向削減雨天污染強度。必須按照“全要素統籌管控、全過程統籌監督、全流域統籌治理”的思路,聚焦雨天溢流排口,用好“干管完善、源頭分流、清污分離”關鍵三招,落實落細“三化四制”排水精細化管理,加快創建全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示范區。
全域改善“水生態” 多源并濟淌清波
觀瀾河干支流多為雨源型河流,具有流域面積小,匯流時間短,河道比降大等特點。河流水量受降雨影響較大,調蓄能力差、納污自凈能力低。
為解決雨源型河流基流不足等問題,龍華區將黑臭水體生態補水管道建設工程作為區重點項目高效推進,以可持續、低成本為原則,充分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擬構建再生水補水為主,湖庫補水為輔的多源補水系統,對轄區內所有一級支流河道進行常態化補水,補水總規模預計達到47.9萬方/天。
目前,已建成清湖水、樟坑徑河、橫坑仔河、長坑水、丹坑水5條河流補水系統,補水量約14萬方/天。正在鋪設補水管道54.97公里,擬對龍華河、油松河、坂田河等16條支流進行補水,補水規模34.9萬方/天,預計2023年中全面竣工。
通過生態補水,河道徑流量明顯增加,水動力、流動性、水體自凈能力不斷增強,流域內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鏈條完整性也顯著提升。觀瀾河干流可觀察到魚類達到11種,交錯帶植物多達28種,優質的水環境也吸引來國家二等野生動物黑鳶以及白鷺、小白腰雨燕等20種鳥類棲息回歸,成為深圳水生態修復的生動樣本。
深耕細作“水文化” 產城共融謀發展
圍繞“一圈一區三廊”發展戰略,龍華區在初步打通全流域補水網絡體系的基礎上,以生態保護和自然修復,避免過度人工化為原則,全力推進碧道建設。
新增環西南水庫型碧道16公里,成為百里環翠的“城市綠肺”、大力推進總長度約8.15公里的龍華河碧道建設,有機串聯兩岸“生態、民俗、商貿”資源、運用景觀生態工法恢復和營造總長度約4.8公里的油松河碧道,構筑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等。其中,觀瀾河干流古墟段碧道,將結合觀瀾古墟夜游照明項目一體設計,塑造客家文化特色濱水景觀,而牛湖水碧道建成后將串聯觀瀾文化小鎮內多個文化產業節點,助力打造國際特色文化小鎮。
以水為脈,統籌銜接河流、岸線、景觀、歷史遺跡、城市設施,采用“水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古村落保護”全新的城中村綜合治理模式,依托區域豐富的水網資源,將水網貫通和水系治理、濱水空間開發建設相結合。觀瀾版畫基地、上圍古村分別以牛湖水、樟坑徑河為河流廊道載體,推進舊城改造,營造文化休閑與藝術體驗空間,打造出“村-城突圍”水文化創意典范。
著力培育“水經濟” 幸福河湖展新貌
生態環境好了,經濟自然也跟上來了,“人水和諧,水城相融,產城共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龍華目前正在舉全區之力,打造“數字龍華,都市核心”發展新篇章,龍華產業空間活力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各種數字經濟企業紛紛落戶,龍華區如何大幅提升全區生態環境與空間品質,吸引科技創新平臺及科技創新人才進駐?做活做強“水經濟”文章!
通過推進龍華河、油松河等碧道建設,轉化提升賴屋山水庫等一批湖庫型碧道,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彩樣本。通過整治“散亂污”企業2746家,切實將治水的“投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產出”,以治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與人口結構優化。
高標準開展智慧水務建設。完成智慧環水一期、二期工程,建設100余處水情監測點、20處水質監測站、350處工情監測點、800路視頻監控點,初步實現對“廠、網、河、湖、庫、泵、閘”等全要素的智能監管。搭建“智慧供水”信息系統,建成運營調度管理系統,直觀管控對外供水服務保障工作,實現智能運營、綜合展示、應急指揮等核心功能。
通過水環境治理及景觀提升工程,為龍華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通過推動城中村改造及“散亂污”企業淘汰,為高新產業建設拓展了空間。生態產業的治理成效,實現了互利共贏。通過觀瀾河等幾條主要河流的治理和景觀提升,開發了運動休閑旅游功能。
來源:南方都市報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email protecte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