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海上來,潮起前海灣。光陰荏苒,深圳前海灣從一片海涂荒灘,蛻變成大灣區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前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通過整合山、河、海、濕地等全要素生態資源,構建前海“環灣保護、連山通海”的“雙灣八廊”生態保護格局。
前瞻性規劃“前海水城”
“生活在深圳這樣的奮斗之城,我們要的是效率,也要觸手可及的綠地與海風。如果要在全深圳尋找,滿足這樣的生活想象,那它一定是前海灣。”前海桂灣公園建設者代表袁沖說道。
在建設之初的2010年,前海面向全球征集前海地區的概念規劃,從報名的65家國內外設計機構中選出“前海水城”設計方案,該方案以水為核心,回歸自然生態,利用并拓寬現狀流經前海灣的河流和排水渠,引進線性濱水走廊,大幅提升前海的濱水界面。
前海管理局規劃管理處金延偉介紹,目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前海管理局正在編制《前海國土空間規劃》,依托前海臨山擁海、河涌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在對接全市“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總體格局與“一脊一帶二十廊”山海連城計劃基礎上,通過整合山、河、海、濕地等全要素生態資源,構建前?!碍h灣保護、連山通?!钡摹半p灣八廊”生態保護格局。
臭水溝成生態水廊道
桂灣河前身是流經前海最核心片區的一條排水渠。治理之初,上游未經處理的雨污水通過窄小的渠道排入前海灣,垃圾漂浮,河水黑臭?!笆濉逼陂g,前海管理局通過科學規劃,按照“新城舊城,分而治之”的治理思路,會同南山區、寶安區在控源截污、底泥清淤、生態修復、景觀重造等方面共同努力,系統治理修復前海灣流域水環境,包括前灣河、桂灣河、雙界河在內的三條水廊道實現從2017年前黑臭水體,到目前地表水III類標準以上質的轉變。
前海管理局建設管理處主任王珩瑜介紹,為改善前海水域,一方面從源頭處理,排水管網均嚴格按照100%雨污分流規劃、建設,同時不斷加快構建前海污水主干管系統,完善片區污水管網建設,合作區內規劃建設污水管網長度114.1km,目前干管系統已基本建成,已移交62.5km管養,建成區域全部污水零直排;另一方面從內源整治,從2014年開始,以生態修復為主線,開展底泥清淤,實現疏浚底泥“處理+利用”一體化,清淤范圍覆蓋整個5.4平方公里前海灣區,總清淤方量約1500萬立方米。
正在桂灣城市公園內散步的金先生告訴記者,海水退潮時,公園水廊道兩旁可見鷺類、雁鴨類游走在灘涂上,沿著潮溝進入紅樹林覓食小魚蝦;而當潮水淹沒紅樹林時,又如同水上漂浮的一片片小森林。
全國首創水環境建設新路子
時至仲夏,從遠處了望前海灣,藍天澄凈、碧波蕩漾;步入前海灣畔,前海石旁,花團錦簇、紫荊怒放。隨著前海建設的加速推進,“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前海灣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點。
作為前海灣最核心景點,約4.3平方公里的前海石公園,結合現狀,充分利用公園地形,通過下凹綠地、透水園路、鋪裝、綠色屋頂等低沖擊開發措施,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公園。
前海水環境建設的另一大核心工程便是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統工程(以下簡稱“深隧工程”),被稱為“前海灣外圍水屏障”。深隧工程是國內第一條大型、綜合性、復雜性的排水深隧系統,集旱季污水收集、雨季污染控制、防洪排澇安全保障三重功能于一體,同時具備旱季、初(?。┯?、調蓄、排澇、超標洪水等多種運行工況。工程建設目標為防潮標準200年一遇、防洪標準100年一遇、排澇標準50年一遇。
深隧工程作為前海水環境建設的核心工程,是在高密度建設城區中高質量打造“水城”的新路子。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