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體多維生態海綿空間
綠意相迎、風景如畫、游人如織,漫步在河南省信陽市羊山森林植物園,像融入詩畫中,各色花卉與綠植相映成趣,人造景點與天作之景盡收眼底。集植物展示、生態保護、海綿城市、科普教育、休閑觀賞等功能于一體的信陽市羊山森林植物園,自2020年年初開園以來,吸引了大批游客,成為周邊老百姓最喜愛的休閑健身、納涼避暑活動空間。
保護自然生境 傳承地域特色
信陽市地跨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美譽。城區周邊七山環繞、兩湖相映、十八條內河穿城而過匯入浉河,城區內為高差20米~40米的丘陵地帶,是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羊山森林植物園位于信陽市行政中心大院外環路以北,東至新十六街,西至新六大街鉑金麗都小區,北至北環路,占地面積1715.78畝,是羊山新區中軸線上重要的生態節點。
項目以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地域特色為主線,以“品南風北韻·享慢調羊山”為主題,運用生態設計、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護與利用了園區內原有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與排水格局,落實了低影響開發建設理念,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態展示系統,充分彰顯了信陽市南北氣候匯聚的特點,是突出信陽市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打破內河困境 塑造生態空間
坐落在老城區上游的羊山新區,原本是一片丘陵起伏、崗谷相間、坑塘密布的自然區域。然而,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由于普遍存在削山而建、坑塘填埋、河道蓋板等行為,大量天然坑塘被填埋與阻隔,城市下墊面不斷硬化,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環特征,下游城市內河面臨著晴天缺水干枯、雨天排澇不暢的雙重困境。
羊山森林植物園位于北環路分水嶺南側,是浉河流域最高點、城市主干排澇河道青龍河的源頭,場地內自然排水條件良好、山水特征鮮明,北高南低,地形整體起伏較大。在開發建設前,園區內部共有大大小小16座天然坑塘,坑塘間相互連通,流經行政中心外圍排水明溝、政和花園景觀湖,最終匯入青龍河上游。
為打破內河困境,項目通過重塑自然山水空間,串聯公園內調蓄坑塘與下游城市內河,建立立體多維的生態海綿空間。依托信陽市中心城區四水同治補水計劃,實現生態蓄水、用水、凈水與向下游河道補水,統籌水資源利用與水安全排澇能力提升,緩解區域內澇與下游河道排澇壓力,同時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
巧用自然力量 解決城市水問題
羊山森林植物園巧妙利用了場地自然地形與山水格局,緩解了下游青龍河流域、新七大道城市主干道等區域的排澇壓力,實現了雨水資源的收集與利用,為周邊區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
一是通過凈化坑塘水質,緩解排澇壓力。羊山森林植物園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地形與16處坑塘,通過建設“滲、滯、蓄、凈、用、排”等海綿城市技術措施,構建多級滯蓄、多級緩沖、多級凈化、綜合利用與排放的自然生態系統。雨水首先經過透水步道、透水廣場下滲,形成徑流后排入周邊下沉式綠地,隨自然地形匯入周邊坑塘濕地系統,逐級溢流至下一處坑塘,形成了立體多維的生態海綿空間。
對于幾處面積較小的坑塘,原先由于補水來源少、流動性較差,水質容易惡化,項目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自然力量凈化水質,將其打造為集蓄滲凈化功能為一體的小型雨水凈化濕地,進而保障雨水回用水質。
對于幾處面積較大的坑塘,項目結合水景景觀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將其設計為人工生態調蓄湖,平時抽取湖水補充綠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湖水常水位維持在低于溢流口30厘米~40厘米,這樣處理可以增加雨水蓄存量,水體調蓄容積達到1.8萬立方米,保證單次降雨量在45毫米以下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5%,相當于5年一遇短歷時降雨不外排)基本不會溢流排放至下游市政管道,既保持了平時湖水充盈的親水效果,又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礎,有效緩解了下游區域排澇壓力。
二是結合四水同治,優化補水路徑,發揮綜合效益。在信陽市四水同治項目中,規劃利用自然地形高差,將信陽市出山店水庫棄水利用重力引入13條城市內河,對內河實施生態補水,保障清水長流。原規劃向青龍河補水路徑為:沿城市主干道新五大道鋪設約2公里補水管道。在實施羊山森林植物園項目建設時,將補水路徑調整為:由北環路就近接入羊山森林植物園內坑塘,再依次流經行政中心雨水花園、政和花園景觀湖等水體,最終補入青龍河源頭。羊山森林植物園內的生態調蓄湖不僅得到了保護與充分利用,還成為四水同治項目城區補水路線中重要的一環。此舉既優化了補水路徑,又節約了補水工程投資,充分發揮了生態調蓄湖的綜合效益。
三是發揮示范效益,助力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羊山新區是信陽市海綿城市重點示范區之一,羊山森林植物園項目通過保護公園原有生境、落實低影響開發理念,建成了一座具有綜合效益的新區海綿城市示范公園,為廣大市民和中小學生提供了認識南北植物的場所,提高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與參與感。同時,項目在信陽市新建地區天然水域保護與利用、公園綠地開發建設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信陽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