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蘭州市七里河區與榆中縣銀山鄉交界的雷壇河畔,頭頂藍天白云,背靠巍巍青山,雷壇河水順河道蜿蜒而下,流水清澈,空氣清新。
發源于馬銜山的雷壇河,是蘭州市黃河段的重要支流之一,沿銀山山谷、阿干峽谷北流,在南濱河路七里河文化宮附近匯入黃河,全程44.6公里。
雷壇河曾是七里河區阿干鎮和八里鎮居民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20世紀80年代末,由于久旱少雨,河流水量驟減逐漸斷流。
近年來,經過七里河區生態綜合治理,雷壇河水量連年增多,水源涵養功能逐步恢復。但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河流沿線生活污水、工業(制造業)廢水不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直接排入河道,還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隨意堆砌傾倒入河,造成雷壇河水體污染。河道水體發臭、河水污染、河道淤塞曾一度讓雷壇河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2018年7月,蘭州市連續出現強降雨過程,對雷壇河洪道內新建污水收集暗管、暗渠、雙壁波紋排水管、截流支管損毀嚴重,已建管道損毀率超過了95%,兩岸污水直接排入洪道,進一步加劇了水體污染。
為消除雷壇河黑臭水體,減少污水直排對水體的污染,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及省市相關要求,2019年,蘭州市政府部署安排七里河區政府負責實施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整改工程,七里河區水務、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發改、住建部門及鄉鎮政府協同推進。
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整改工程于2020年3月正式施工,2020年6月主體工程完工,2020年12月全面竣工。工程主要是沿雷壇河河道埋設污水收集管道,對雷壇河沿岸小區、醫院、養老院、學校、部隊、公共廁所等人口集中、污水產生量高的區域內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并將污水送入相應的市政管網和污水廠,有效解決了雷壇河洪道水體黑臭問題。
“由于工期較短,作業場地狹窄,地質情況復雜,在河道內施工難度較大。特別是馬銜山的冰雪融化后,后半夜河道水流會突然增多,施工較為危險,因此我們在上游專門設立哨點,防止突然來水影響施工。”承擔本項目的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負責人景仲杰說。
項目工程竣工后,2020年7月至12月,七里河區水務局依據國家省市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相關標準,委托甘肅易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連續6個月對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整改工程效果進行檢測,檢測結論為“雷壇河水質的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氨氮三項指標均已達到無黑臭程度,化學需氧量等指標也明顯降低,達到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水指標,水體整體可以判定為無黑臭,水體達到整治目標。”
效果好不好,群眾說了算。
見到81歲的十一家園小區居民楊發泉時,他正坐在小區門口的橋上納涼聊天,雷壇河的潺潺流水緩緩從橋下流過。
“我記得很清楚,河道是2020年治理的,治理以后環境就徹底改變了。”楊發泉感嘆道,“以前一到夏天,河道里飄來陣陣臭味,大家都繞著走呢。現在臭味沒有了,社區還專門派人清理河道里的垃圾。環境干凈整潔,我們住著也安心舒服。”
鞏固整治成果,要堅持長效常治。
“我們全面加強了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整改工程污水管網的維護養護工作,確保管網正常運行。同時,我們配合蘭州市生態環境局七里河分局定期檢測各檢測斷面、排污口數據,做到時時分析,時時把控。”七里河區水務局工程科干部陳功說道。
2020年省道104線沿雷壇河河道進行施工,對雷壇河河道的環境整治特別是雷壇河水環境影響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使省道104線施工對雷壇河的防汛、環境影響降到最低,確保雷壇河區域環境質量,蘭州市七里河區又展開了雷壇河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實施到省道104線工程竣工。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雷壇河的變化只是七里河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七里河區著力打好碧水藍天保衛戰,聚焦管好“盛水的盆”,護好“盆中的水”,強化河長制體系創新、制度創新和手段創新,以“河長制”促“河長治”,形成黨政同責、河長領治、水利牽頭、部門聯治、流域共治、全民同治的治水護水格局。
為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七里河區科學編制治河方案,建立“一河一檔”、編制“一河一策”,建立河流“健康檔案”,逐河梳理問題清單,對照問題清單組織巡河治水,分輕重緩急逐項整改。同時,七里河區推進科技治水管水,運用無人機開展巡河,實現“天上看、網上管、水上巡、掌上查”,發現、處理問題更主動、更精準、更及時。健全河湖管理信息平臺,加快河湖劃界成果應用,完善河湖基礎數據,加強數據共享,開啟智能治水新時代。
來源:每日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