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山東省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8月10日下午,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召開媒體通氣會,解讀《規劃》相關內容。
南四湖是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我國第六大淡水湖泊,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樞紐。作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南四湖片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現實矛盾日益突出,湖區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壓力不斷加大,沿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

在規劃范圍和研究范圍方面,按照“不能單純圍繞一個湖做規劃”的工作思路,注重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發展和安全、當前和長遠、全局和局部四個方面的關系,從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謀劃南四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慮省級自然保護區政策要求和地方發展意愿,將微山縣、魚臺縣、任城區(含太白湖新區)、滕州市等4個沿湖縣(市、區)確定為規劃范圍;統籌兼顧全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將研究范圍拓展至省內南四湖流域涉及的棗莊、濟寧、泰安、菏澤等4市。
《規劃》立足山東省實際,充分發揮南四湖生態承載、水安全保障、產業聯動和文化涵養等作用,努力打造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調重要調蓄樞紐、淮河流域重要蓄滯洪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區、魯南經濟圈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據了解,《規劃》共設置發展指標13項,到2025年,流域內省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城市建成區及現有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100%,沿湖區域內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2萬元、2.6萬元,城鎮化率超過65%。同時提出了2035年的遠期目標。
統籌考慮南四湖及周邊區域人口、資源、環境、產業、文化等基礎要素支撐,合理配置各類要素資源,努力構筑“一核支撐、三帶協同,產城融合、全域統籌”的發展格局。
在重點任務涉及范圍上,以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分核心保護區域,根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精準劃定相關功能分區,全面推進保護區內水環境質量提升和動植物生境改善;以沿湖縣(市、區)劃分重點保護區域,全面提升沿河湖生態環境質量,同時統籌考慮4個縣(市、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文化保護傳承和民生改善;以省內全流域為外圍保護區域,按照全域治理的思路,統籌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及相關水利工程建設,統籌與東平湖水資源調配和生態發展。
為確保《規劃》實施支撐,本著“能落地、可實施”的原則,謀劃篩選重大工程項目,要求相關市縣結合實際測算項目資金來源,并由省有關部門對口審核把關。經先后多次篩選論證,共提出重點建設項目134個,分別放置《規劃》7個專欄中。
為推動《規劃》落地實施,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下一步,山東省有關部門將會同流域4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發揮南四湖工作領導小組機制作用,切實抓好《規劃》確定的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建設、濕地修復、綠色農漁業及資金保障等重點工作,不斷提高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全面助力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
來源:新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