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控源截污、管網整治……今年以來,廈門市集美區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抓牢水環境治理工作,按照“先岸上后水中、先治標后治本”的治水思路,全面推進各項目標任務落實。
今年上半年,集美區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集美轄區9個水質考核斷面、12個檢測點經過綜合治理,水質監測點位均值全部達標,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值得一提的是,“后進生”后溪水閘的水質從今年年1月起連續7個月達標為V類水;杏林灣監測斷面3個監測點位均值都達到湖庫型Ⅴ類水質評價標準。
高位推動提升治理實效
水環境治理需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今年以來,集美區高位推動,以“河長制”促“河長治”。中央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號角一經吹響,集美區乘勢而為,全區3條流域、153個湖庫塘全部納入河湖長制實施范圍。
河湖長制的關鍵在于“河湖長治”,集美區建立區、鎮街“雙總河長”架構和區、鎮街、村居三級河長體系,全區57名“施工隊長”走馬上任。區級河長落實“一月一巡”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今年區領導累計開展巡河工作約26次;區河長辦組織河湖巡查約96次,開展聯合執法檢查17次,下發督辦通知書13批,有效推進相關問題的解決。
與此同時,集美區創新工作機制,由區紀委介入水環境治理工作,強勢推進疑難問題的解決,目前已經分別解決了廈門工學院雨污混流、錦園排洪渠污染、軟三高鐵橋下污水溢流、新店中里地鐵施工破壞管網等多個難點堵點問題,后溪水閘斷面水質提升明顯。集美區建立跨區聯動,與海滄區建立跨區流域河湖管理保護協作機制,創建跨區域交流合作微信群等,及時發現和解決跨區域涉水問題。集美區通過成立杏林灣整治專班,統籌推進杏林灣清淤工程,啟動九天湖補水、中水回用補水、生態基流補水等多種補水工程,多措并舉有效提升杏林灣流域水環境。
積極推動項目落實落細
“全區17個存在問題的雨水排口,采取逐個過、聯合查、截封堵等辦法,現已完成初步整治。”集美區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截污控源治排口方面,集美編制全區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實施掛圖作戰、逐宗整治。
與此同時,集美區積極推進溪流治理,對三大流域進行“定制化”整治,實施“精準化”治水;加強頂層設計,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委托編制“三溪一庫”綜合治理系統化方案,生成流域治理工程共41個項目。
在小微水體治理方面,集美區編制完成《集美區小微水體整治方案》,通過全面調查摸排,確定小微水體整治清單。截至7月30日,集美區已完成整治的小微水體50個,已開工整治的小微水體2個,開完工率為100%。
精準分析立足長遠制定措施
“管網建設不完善、雨污混接現象普遍、補給水源欠缺……”集美區河長辦相關人士對當前水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據介紹,針對當前存在問題,集美區已經著手制定新的措施方案,進一步完善運轉機制,發揮獎懲、督辦巡查等各項制度的積極作用,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流程。
在科學生態補水方面,集美區將利用新建前場污水處理站、水庫引水等多渠道,加強水源補給。
此外,集美區還將繼續創新機制,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代表河(湖)長”、“委員河(湖)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確保依法治水取得實效;采取有獎舉報、推選“榮譽市民河長”等相關措施,激勵全社會參與河長制工作,營造良好的治水氛圍。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