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1月-8月全區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121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8.1%,同比提升4.6個百分點,階段性達到年度考核目標,黃河干流9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為Ⅱ類。興安盟哈拉哈河(阿爾山段)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9個優秀案例之一。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全面落實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關于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水環境形勢分析會商和預警督辦工作機制、水環境問題發現和督辦解決機制, 強化水環境質量精細化管理,全力推進年度重點目標任務。
加強會商研判和指導幫扶,充分利用國家采測分離監測、自治區監測、污染源監測、執法監管、現場調研等數據信息,定期組織召開分析會商會,分析研判全區水環境質量達標形勢,以“一市一單”向地方提醒預警,壓實地方主體責任,逐項盯辦整改落實,對難點問題現場指導幫扶。
強化汛期水環境質量監管,組織各盟市針對入河排污口、污水處理廠、雨污管網等重點環節開展汛前問題排查整治;開展汛期國考斷面水質專項監測,設置了67個控制斷面,每月開展手工監測。全面加強對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達標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累計關停關閉入河排污口166個。會同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水利廳、住建廳組織黃河流域各盟市積極申報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全力組織指導各地做好疫情期間醫療污水監管工作,會同發改、衛健等部門組織各地加快補齊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施短板,進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與財政廳聯合印發實施了《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流域國考斷面水質補償辦法(試行)》,以獎優罰劣推動重點流域斷面水質鞏固改善。與住建廳共同開展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對地級城市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開展監督監測,確保長治久清。組織指導松遼流域等相關盟市開展流域本底特征調查分析評估,為流域“畫像”,推動科學、精準治理保護。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