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2018年,我市申報成為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花了三年時間,新建了222.5km污水管網,完成了62處黑臭水體治理的任務。2021年又成功申報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持續推進排水管網建設,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等工作,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不斷提高城市韌性,增強應對極端氣候天氣的能力。
排水管網對于城市來說,就像人體的“靜脈血管”,負責收集城市新陳代謝廢物,排水管網的質量決定著城市的“健康程度”。我市人均排水管網長度尚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為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經驗教訓,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清污分流、一污提質增效、老舊管網修復等管網建設項目,在中心城區76條市政道路上,新建和改造73km排水管網。項目業主單位為信陽市城市管理局,由華信集團作為實施主體,中鐵十五局集團作為施工單位推進建設工作。項目建設任務重、工期緊,面臨復雜的地下管線交叉、紅巖土、高地下水位、流沙層等難題,華信人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畏艱難,真抓實干,經過兩個多月的晝夜奮戰,完成管網埋設37km,總形象進度達到52%。
嚴守安全紅線,高質量推進控制性工程
中山街是老城區主要交通干線,雙向四車道,是傳統的雨污合流排水模式,本次新建的污水管道設計平均埋深達7m,是施工難度最大的道路之一。10月23日,進場施工,在開始挖掘工作井時,遇到了首個技術問題,工作井距離道路沿線居民房屋僅有10m,鋼板樁支護打樁時震動大,影響居民房屋安全,立即組織了專家進行現場論證,更改了支護方案,采用混凝土倒掛井支護;在工作井開挖到地下5m時,遇到了第二個技術難題流沙層,流沙厚度達到12m,且伴隨有豐富的地下水,采用傳統的方法抽水,會帶來流沙層移動,從而影響道路地質穩定性,帶來安全隱患,再次組織巖土專家現場論證,決定實施止水帷幕再施工降水;遇到的第三個技術問題是流沙層中無法人工頂管施工,組織設計單位論證后,更改施工方案,采用泥水平衡法進行機械頂管的施工方式。
開工即搶工,快速推進特殊路段施工
“搶晴天,戰雨天,一天當做兩天干”,在建設新三路羊山外國語小學東校區門口污水管道時,8月13日進場施工,為不影響學校開學,采用24小時輪班,機械不停工的方式,8月30日,學校門口段220m完工。
新十二街過新七大道頂管工程共128米,頂管下穿軍用光纜、自來水管、通信管線,同時交叉新七大道的雨水管及污水管等。10月12日進場施工,開始開挖工作井,中途經歷與自來水管高程沖突、工程地質情況為紅砂巖等各種棘手問題,工作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科學組織,工人晝夜施工,于11月3日完工。
76條路73公里,海綿管網工程點多面廣,需要開挖新建、接駁修復的管道遍布全市,大多在居民密集區和重要路口處。為了早日打通地下水網的“里子”,讓城市建設更具“面子”,使我們生活并熱愛的這座城市排水更加安全、環境更好美好,施工人員倒排工期,搶天奪時,保質保量,快速推進。施工過程中破路啄木鳥“突突突”的聲音、施工路口安全圍擋的搭建,給市民朋友們休息和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們將不斷優化施工組織,縮短圍擋時間,減小圍擋面積,做好文明標識和交通疏導,將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少。
錨定時間節點,吹響攻堅沖鋒號
大干、熱干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攻堅行動已全面鋪開,76條道路中,已經完工了13條,在建51條,共有72個作業面同時施工,投入機械設備150余臺,工人400余人。為最大限度地減少道路交通堵塞和施工擾民,項目現場倒排工期、定節點,優化施工進度,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揚塵治理要求,以“快圍閉、快施工”、“抓安全、保質量”的施工理念,加快項目建設,力爭早日還路于民,普惠民生福祉,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來源:豫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