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全力做好水環境保護,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引領,落實水務設施用地保障,強化海綿城市規劃管控,助力建設水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戰,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
一、著力水生態空間底線,切實加強河湖空間規劃管控 一是全力推進《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底線約束,將30條骨干河道和17宗大中型水庫劃定為市級藍線,建立全域空間管控體系,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空間格局。二是積極推進《廣州市河涌水系規劃(2017-2035年)》與城鄉規劃銜接,將水系規劃劃定的全市1300多條河流河涌、300多座水庫以及規劃河涌和水庫的水系控制線納入局空間資源系統進行規劃管控,在新編、調整詳細規劃及規劃管理中落實水系控制線,落實河湖水系規劃管控和保護要求。三是正在會同市水務局制定《廣州市關于落實河涌水系規劃控制線的工作指引》,進一步完善水系控制線管理相關制度和配套政策,切實加強我市河涌水系保護。
二、保障水環境治理設施用地,全力推進國土規劃審批 一是統籌協調污水處理設施的規劃選址布局及用地,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推進了海珠區西部凈水廠、番禺區中部凈水廠二期等多座大型市政污水處理廠的用地選址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62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791萬噸/日。二是推進凈水廠土地復合利用,目前,中心城區新建地埋式凈水廠8座,凈水廠地面建成大型濕地公園,廠區綠化率達到50%以上,綠地面積超過59公頃。三是及時做好項目規劃審批,對于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加快辦理渠箱清污分流、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公共管網完善等項目的方案審查和規劃許可。
三、強化海綿城市規劃管控,規劃審批全流程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指標 一是印發用地規劃條件模板以及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審核書模板,在核發建設用地規劃條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階段,載明河涌規劃控制、防洪排澇設施以及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二是落實洪澇安全要求,嚴格控規環節編制海綿城市專章,2021年11月印發《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印發控規編制海綿城市專章(含洪澇安全評估)模板、市政基礎設施專章上會材料模板的通知》,在組織編制及審查控規成果時嚴格落實編制海綿城市(含洪澇安全評估)專章。自該通知印發以來,編制及審查的316項控規成果共落實調蓄設施約6300個,調蓄總容積約852萬立方米。
四、全面履行市級河長助理單位職責,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作為珠江前航道流域和沙河涌、獵德涌市級河長助理單位,一是積極開展珠江前航道流域以及沙河涌、獵德涌兩岸未貫通建筑物的規劃報建、驗收和權屬登記情況核查,通過制度優化、信息共享,配合水務部門建立快速查詢、快速處置涉水違法建設工作機制。二是加強現場督導巡查,對大嶺涌、風水涌、車陂橫涌、西支涌、新河浦涌、油脂廠涌、獵德涌等水質反復、碧道貫通、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進度,以及違建拆除等情況,進行現場調研和督導巡查,加快珠江前航道流域和沙河涌、獵德涌水環境治理的整體推進。
五、統籌構建城市豎向管控體系,劃定易發內澇潛在風險區域,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一是2022年6月印發《廣州市豎向規劃編制工作指引(試行)》,填補國內城市豎向規劃編制指引領域的空白,搭建“安全、生態、經濟、多元”的城市豎向管控體系,支撐和規范全市各層級豎向規劃的編制工作,建立豎向規劃體系的縱向實施傳導機制,尊重自然山水基底,守住區域防洪排澇安全底線,助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和高質量發展。二是2021年4月經市政府同意印發《廣州城市水浸點、涵洞、隧道內澇風險區域劃定和治理工作方案》,創新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疊加分析低洼地、下墊面、河涌水面線,劃定62個易發內澇潛在風險區域,制定474個風險點分布圖、治理清單表,納入局空間資源系統,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確定城鄉內澇安全底線,為我市內澇治理提供了空間定位和決策依據。
來源: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