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一艘艘烏篷船蕩漾成都東門碼頭,從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公園至合江亭的錦江兩岸,五彩的燈光秀更是“吸睛”不少。
錦江是成都的母親河,曾經也同很多河流一樣,經歷了被污染的時光,被戲稱“腐爛河”。如今,市民能泛舟錦江,享受水清岸綠的水環境,與成都錦江水治理密不可分。

作為錦江的其中一段,近年來,成華區以全面打好錦、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戰為契機,逐一消滅排污點,大力推行河長制、開展科技治污等措施,讓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9月,更是取得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1位的佳績,東風渠十陵斷面、河桿塔廠斷面越級達到Ⅱ類。
逐一消滅排污點
實現片區內全面“截污”
“近10年來,錦江在支撐成都人口增長近20%、經濟總量超過原來3倍的同時,整體水質顯著改善。”成都市成華生態環境局局長陳新說,上世紀90年代,城市化進程加快,錦江變成“總排污溝”,成華區也不例外。“河道兩岸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排污口。”
上世紀50年代末,錦江仍是舟來楫往。“那時候的河水清得很,我們吃水都在里面挑,河邊的茶館還特意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吸引客人。”從小生活在錦江邊上的黃大爺回憶說。現在,錦江邊的茶館、酒吧更甚從前。
據了解,成華區現有河渠共30條,總長約131公里,有人工湖泊2個,面積45萬平方米。如何實現片區內全面“治污”?這,是成華區近年來重要工作之一。
為精準確定污水來源,成華區常態化開展河渠下河口巡查,及時排查新增及反彈排污下河口,建立下河口動態臺賬簿,同時根據專業公司下河口污水溯源排查結果,及時下達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截至目前,累計溯源排查下河口1592個(含反彈復排下河口),查明下河口污染源86處,向區級牽頭(責任)部門及屬地街道(管委會)下達整改通知33份、現場促改150余次,治理整改下河口污染源53處。
為持續做好對河道水質的“把脈問診”工作,成華區生態環境局在監測主要河道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小流域水質監測。每月監測斷面41個,實現轄區水質監測全覆蓋、無死角。依托監測數據進行水環境質量分析,對未達標及水質惡化的河道查找問題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做到“旬提醒、月通報、季排名、年考核”,轄區中小河道水質達標率持續提升。
同時,積極實施錦江、沱江“一河一策”保護方案,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和“清四亂”專項行動,河湖水面及陸域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
今年以來,共清運河道淤泥3.8萬立方米,打撈漂浮物約230噸,清理兩岸垃圾雜物約166噸,維護了河渠岸線整潔。完成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長度2.4公里府河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長度14公里沙河的河湖劃界工作。
據成都市成華區生態環境局張海霞透露,成華區投入1.7億對長椿溝、大頭河、石湃渠等5條約5.8公里開展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提升等河渠綜合治理,同時積極推進十陵河、秀水河、黌門堰、鳳凰河4條14.6公里開展“天府藍網”建設,改善濱河濱湖景觀,有效提升河湖水環境品質。
組織好、用好村級河長
提高河長“找問題”能力
治水的同時,成華區也在探索如何“管水”。
“不僅僅是錦江,東風渠、石湃渠等水質也在不斷變好。現在臭味沒了,白鷺來了。但凡有太陽,巡河的時候就會看見河邊公園‘長滿’了人。”成華區有166名河長,孔濤是其中一位。自2017年當上河長以來,孔濤見證了錦江水治理帶來的變化。
“我們每天都要查看方家河等轄區河道水質以及排水口是否有排污。”為了從源頭上治污,孔濤還經常深入小區和商圈查看是否有偷排、管網混接等現象。
據了解,2022年,成華區共召開總河長會議2次,區級河長聯席會議、區級流域河長會及現場辦公會10余次。河長巡河10128人次,發現并解決問題511件,問題解決率98.83%,巡河率、問題整改率逐步提升。
為明顯提升區域綜合水環境質量,成華區用好差異化考評辦法,將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有效結合,有效激發鎮級河長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鎮級、村級河長“找問題”“想辦法”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積極探索村級河長組織建設。”成華區農業和水務局鄢朝君說,成華區正在不斷縮小河長制管理單元格,將治水、護水工作單元化、小微化。目前,成華區已篩選23個社區作為村級河長組織建設試點單位。“未來,我們要把村級河長組織好,用好。不光管好主要河道斷面‘主動脈’,也要時刻注意小流域、溝渠等‘毛細血管’的健康。”
科技賦能
開展水務智慧監管
在成華區智慧水務信息管理大屏上,各類可視化圖表正直觀展示出區內涉水監測數據和業務數據總體情況。
在成都市智慧蓉城“王”字形架構及智慧蓉城·智慧成華“6+9+N”架構下,成華區結合成都市智慧水務建設要求及區情,制定了智慧水務建設方案。目前,成華區智慧水務平臺共建有23個視頻點位、4個水文水質監測站、3塊宣傳大屏,初步形成組網能力。
在此基礎上,積極整合防汛減災、河湖管理、河長制管理、排水管理、水資源管理、輿情監測等應用,建設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在區級城運平臺統一調度下,提升事件聯合處置能力,有效支撐區城運平臺“聯”“戰”功能。
同時,成華區成功推動入河排口規范化建設以及地表水水質自動綜合監管系統建設納入中央和省級水污染染防治儲備庫項目,項目計劃把全區50個入河排口視頻監控以及41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數據統一至成華區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預計明年年底投入運營。
“過去,進行水環境質量的監管主要靠人工定期監測,對問題的發現主要通過人工巡河,耗時又耗力,而且有很多盲區。以后工作人員通過智慧化監管平臺可以隨時對下河口排污情況、河面漂浮物和垃圾情況進行監控,同時實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發現異常立即調度網格員現場排查、整治,形成整改閉環。”張海霞說,科技為水環境管理賦能,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做到了精準施策,可以明顯治理效果。
據介紹,平臺建成之后,河渠污染事件發現及處理效率可以達到原來的3倍以上,切實提升了區域水生態環境智慧化管理水平。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