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么一支監測隊伍──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研究室的監測人員,他們的足跡遍布津城的大小河道和水庫,用“火眼金睛”緊盯水環境狀態,通過水質樣品采集和水生態調查監測,為津城水環境嚴格“把脈”。這些監測人員每年至少要行走1200余個河道和水庫點位,獲取各類人工監測數據2萬余個。
護佑大運河 三地打造生態走廊
日前,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同時,北京市與河北省人大常委會也通過了相應決定,三地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的天津格外寒冷,連續幾天的大風天氣,給戶外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研究室的監測人員像往常一樣,帶著儀器、試劑和采樣瓶趕往大運河(天津段)開展水質調查監測。
“小董,系好安全繩,取水樣時注意安全。大家留神腳下,冰面凍得不實。”研究室工程師李澤利一邊招呼大家工作,一邊提醒注意安全。大運河(天津段)流經武清、北辰、河北、紅橋、南開、西青、靜海等7個區,與大運河北京段、河北段貫通。“每個月我們會對河段內的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等至少13項指標進行監測。此外,每年還要對沉積物、水生生物和生境進行調查監測。”李澤利告訴記者,大運河京津冀段是連接沿線地區重要的生態廊道,此項協同立法,為河道水環境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為于橋把脈 讓津城大水缸無恙
無論嚴冬盛夏,津城的河道、水庫總會出現水環境監測人員的身影。在結冰的河道取樣不易,在盛夏的水庫取樣同樣辛苦。
于橋水庫是天津的飲用水水源地,李澤利介紹:“7月是天津最熱的月份,也是水質環境變化最大的時段,整個于橋水庫熱氣騰騰,濕氣極大。我們一般會選擇早上6點出發,9點準時入庫,在船上連續作業三四個小時。”為了取得更多水樣,監測人員穿戴上遮陽帽、救生衣,搬起采樣箱、采樣器登船,沖入水庫水域深處,開啟一天的樣品采集和生態調查監測。自2015年工作以來,李澤利和同事7年如一日,奮戰在于橋水庫水污染防治一線。他們基本每月要到水庫做兩次現場監測,發現水庫周邊污染源數據存在短板后,特意制定了庫周溝渠暴雨徑流、大氣干濕沉降、沉積物調查監測等方案,摸清了污染物來源及貢獻比例。為了采集更豐富的水樣、補全數據,李澤利和同事有時會特意選擇在雨季,抬著徑流采集裝置冒雨入庫取水。
“翠屏俯瞰,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這樣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是每一個環保人的愿望。李澤利告訴記者:“今年1至11月,我市地表水優良水體占比達55.6%,Ⅳ類及以上水體比例提升至97.2%,8條國控入海河流在穩定消除劣Ⅴ類的基礎上,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