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網猶如城市的“靜脈血管”,對城市防汛排澇有著關鍵作用。如何管養好、運行好城市的排水管網,讓“大雨漫街”的現象不再出現,是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重中之重。
2022年,平頂山市科學制定治理規劃,多措并舉,克服重重困難,先后對市區9處積水點進行改造,對13處老舊管網進行維修;完成了市區主干道50余公里地下排水管網的清淤疏浚,對全市5030座雨水箅子、454座檢查井進行清掏,疏通管道19568.4米;對2處泵站進行清淤疏通、加高加寬,提升管網排水效率,有效提升了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造積水點 “以前,一下大雨,這里就積水。改造后,這種情況沒再出現過。”上月15日,市區西建材市場北門,提起家門口的園林路,居民蔡衛麗感慨地說。
與蔡衛麗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杜先生。2008年,杜先生搬到市區園林路西段九天城鴻館小區居住。此后幾年間,一下大雨,他就心煩不已。
“每逢大雨,園林路必積水。”杜先生說,2011年9月中旬,因為下大雨,他停在人行道上的轎車被“困”在水里,車門都打不開。撥打救援電話,因為水太深,救援車也進不來。
“當時有十幾輛車被淹。”杜先生說,隨后,有關部門對園林路的排水管道進行疏通,接下來幾年間,逢大雨就積水的現象依然不時出現,但積水都不是很嚴重。
2021年汛期,園林路再次出現“大雨漫街”的情況,相關部門下決心整治。園林路附近主要有3處積水點:建設路與凌云路交叉口、凌云路與園林路交叉口、園林路與晶珠路交叉口。這幾處區域地勢低,雨量大時,園林路排水管道出口——陳莊溝河道的雨水滿槽,導致園林路雨水無法順利排走。而凌云路沿線,雖然鋪設的排水管道直徑為1米,2021年又新增28個雨水箅子,增大了雨水回收面積,但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因匯水面積大、積水速度快、短時積水量大,管道無法及時將雨水排走。
針對這些情況,在2022年主汛期到來之前,平頂山市行了改造——在凌云路(園林路—建設路)西側的機動車道修建了一條內寬4.4米、深1.8米的雨水管渠,在園林路西段、晶珠路北段則分別修建了一條內寬2.2米、深1.8米的雨水管渠,三段管渠總長度約990米。排水管渠和建設路與凌云路交叉口處的一條泄洪溝相接,將雨水排入湛河,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大雨漫街”的現象。去年8月底,該項工程完工。
雨污分流走 市區聯盟路的排雨管網以前屬于雨污合流。遇到大雨,狹窄的管網承受不了巨大的排水壓力,雨水通過排水口涌出地面,造成大面積水浸。“這種情況在老城區特別常見,雨污合流,加之管道老化、管徑小,雨水把泥沙沖入管道內,管道承受不了,便頻頻‘罷工’。”市市政維修二隊副隊長趙勇說。
家住市委黨校家屬院的鄭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他是這里的老住戶,在他的印象里,只要下大雨,外邊路面的水排不出去,就會倒灌到家屬院內,居民出入只能蹚水。
據了解,存在這種現象的還有市區建設路東段高新區皇臺街道任莊村附近、稻香路等處。市市政維修二隊實地調查走訪后,發現是雨污合流所致,決定實行雨污分流改造。
去年4月,市市政維修二隊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在聯盟路與光明路交叉口附近重新鋪設了一根直徑1.2米的排雨管道,從聯盟路一直延伸到西楊村河。
建設路東段高新區皇臺街道任莊村附近原來的排水管道直徑只有400mm,且位于人行道上,里面不但有淤泥,部分地方樹根都長了進去。市市政維修二隊重新鋪設了一條直徑800mm的排雨管道,直通北湛河。
據了解,去年,市市政維修二隊一共對市區13處老舊管網進行維修改造,實行雨污分流,讓“梗阻”不再“梗”,徹底消除嚴重內澇點。
“改造過后,去年七八月汛期時,我們這兒沒有再出現大面積積水現象。”鄭先生說。
管網除病害 “城市內澇”是個綜合性問題,與歷史遺留、城市發展、地理區位等都有關系。因此,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既要有長久之策,也要有應急之計。
多年來,平頂山市堅持對排水管網及設施進行巡查管理,對城市公共區域的排水井蓋、雨水箅子等排水設施進行巡檢,發現損壞以及管網淤塞等情況及時維修、整改。“汛前多除一分險,汛期少擔十分憂。”每年年初,平頂山市都會根據往年汛期管網運行情況,對市區存在隱患的雨水、污水排水設施進行全面排查,建立排查工作臺賬和責任清單,對重點易澇路段及部分雨污合流的管網進行改造。
與此同時,平頂山市對部分地下管網進行清淤除障,對泵站進行改造提升,消除管網封堵、淤塞、損壞等排水不暢隱患。神馬大道祁營村附近的防洪溝缺乏有效管理,溝內堆滿了各種垃圾,加上多年的積淤,失去了應有的作用。2021年汛期時,這里出現“大雨漫街”現象。2022年汛期前,市市政維修二隊找來大型器械,對此進行了清淤、疏通,解決了雨水因地下管網淤堵導致的流通不暢問題。
此外,去年,平頂山市還對市區主干道50余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進行了清淤疏浚,對全市5030座雨水箅子、454座檢查井進行了清掏,疏通管道19568.4米;并對市區亞興路和光明路2處泵站進行了清淤疏通,管涵加高加寬,提升了管網排水效率,做到“水進得來、出得去”,讓城市“呼吸”更順暢。
來源:平頂山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