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月16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2022年,四川省水環境質量創20年來最好水平,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Ⅱ類以上水質斷面占比75.4%,基本實現以Ⅱ類水為主體的水環境格局。
據生態環境部初步核定,四川省203個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202個,占比99.5%,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優良率位居全國前列。10個跨省共界斷面均為優良水質,長江、黃河、嘉陵江等主要出川河流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確保了“川”江清水向東流。除瀘州、遂寧外,19個市(州)國、省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100%。
2022年,四川先后印發實施長江、黃河、赤水河等流域“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深化流域空間管控、有序推動水生態修復、提供優良水生態產品、加強水生生物保護等方面謀劃項目近1600個,涉及資金約3700億元。2022年新增16個國、省考斷面達標,劣V類水質穩定消除。建立省直黑臭水體整治協同攻堅體系,聯合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已整治105條地級市黑臭水體未出現反彈,實現了長治久清;19個縣級城市未發現黑臭水體。
堅持科學精準治理,加快落實《進一步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監管工作的通知》,開展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排查問題316個,完成整治120個。堅持“五個一”工作機制,依托水質自動監測數據,對水質下降、超標排放預警提示近700次,及時應對處置異常情況。對重點流域把脈問診,60余次現場幫扶地方提升管理能力,推動污水處理設施運維、水產養殖退水等問題整改。
2022年,四川全省共排查各類口門超過12萬個,完成監測溯源24385個、整治6333個,整治完成率62%,實現了陸上到水里的閉環全監管,管住了污染物入河最后關口;探索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核“四川模式”,不斷“提速度、優服務、嚴質量”,全省累計設置審核入河排污口1271個,平均用時7.8個工作日,較法定時限縮短12.2個工作日,辦理效率提升3倍,提前辦結率、群眾滿意率均達100%。
下一步,四川省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加快推進“三水共治”。
繼續堅持以水污染治理為核心提升水環境質量,以水系連通為重點科學配置水資源,以水生態修復為突破提升河湖健康程度,扎實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以“水生態系統健康、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四項指標考核為核心,倒逼水污染防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加快轉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