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午,記者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深入打好碧水提升攻堅戰”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1月,我省水質繼續保持良好,全省11個設區市中有8個設區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上月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點位)水質優良比例達96.8%
發布會上,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言人江劍平首先通報了今年1月份我省空氣、水環境質量狀況。
今年1月,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點位)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96.8%,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Ⅰ——Ⅱ類水質比例為75.8%,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無Ⅴ類水質;無劣Ⅴ類水質。全省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4%,同比上升2.8個百分點;Ⅰ——Ⅱ類水質比例為73.2%,同比上升5.6個百分點;Ⅴ類水質比例為0.3%,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質。鄱陽湖點位水質優良比例為87.5%,同比上升20.8個百分點;全湖總磷濃度為0.044mg/L,同比下降25.4%。長江干流10個斷面均為Ⅱ類水質。贛江干流33個斷面中,有2個為Ⅰ類水質,27個為Ⅱ類水質。全省10個較好湖泊45個點位水質優良比例為100%。
今年1月,全省11個設區市中有8個設區市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分別是南昌、景德鎮、萍鄉、鷹潭、贛州、吉安、宜春和撫州;九江和上饒水質優良比例同比下降,南昌、景德鎮和宜春水質優良比例同比上升,其余6個設區市均無變化。
11個設區市和贛江新區均建立了水污染防治團隊
2022年,我省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3.6%;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2%,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3個百分點,排名居全國第9位、中部第2位,國考河流斷面全面達到優良水質;贛江干流33個斷面連續2年穩定保持Ⅱ類水質,全面完成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求;長江干流10個斷面連續5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保持穩定。鄱陽湖水質優良比例為22.2%、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總磷濃度0.063mg/L、同比下降7.4%。
為何我省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績?據悉,我省建立了由省廳、11個設區市和贛江新區、100個縣(市、區)460余人組成的污染防治攻堅主戰場作戰群“1+12+100”指揮平臺,構建了省、市、縣三級責任體系,每日調度通報全省水質自動站、工業和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超標情況,完善了水環境保護重點問題發現、交辦、核實、整改、反饋全鏈條閉環管理體系。
另外,省、市兩級財政還撥出專項資金3000萬元,指導幫助11個設區市和贛江新區建立水污染防治技術團隊,強化水質監測數據分析和污染源巡查管控等,發揮了智囊與技術支撐作用,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精細化、科學化。
開展水生生物監測 全省劃定1121個水源保護區
2022年,我省委托中科院水生所對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贛江干流38個點位進行水生生物監測,并組織8個設區市和贛江新區開展水生態考核遙感監測指標摸底調查,夯實工作基礎。
為推動鄱陽湖總磷濃度穩步下降,我省印發了《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督促環鄱陽湖3個設區市出臺并實施《鄱陽湖“一斷面一策”治理方案》。2022年,我省推動出臺了《江西省鄱陽湖流域總磷污染防治條例》,目前已列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2023年立法計劃》。
2022年,我省還組織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工作。截至目前,全省依法劃定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69個、農村鄉鎮(含村級“千噸萬人”)水源保護區952個。積極推動跨界水源保護區劃定,多次組織鷹潭市、上饒市溝通協調,完成了2個設區市3個跨界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快速應對水污染事件 積極治理城市黑臭水體
2022年7月,信江鷹潭段暴發藍藻水華,我省第一時間邀請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團隊對信江鷹潭段藍藻處置開展幫扶,指導當地組織381人、120艘船開展人工打撈,5艘長臂打撈船、2艘壓力控藻船和4艘大型藻水分離機開展機器打撈,共打撈近3000噸水藻,并投放30000尾白鰱進行生態控藻,為積極應對藍藻水華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外,我省印發了《江西省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組織各地對629個城市建成區內的水系、水體開展全面排查,發現4個縣級城市黑臭水體,目前2個已整治完成,2個正在有序開展整治。
24小時全天候監督上萬家重點涉水企業
2022年,我省對132個國考斷面、346個省考斷面和168個飲用水水源地實行掛圖作戰,充分發揮317個水質自動站和10432家重點涉水企業在線監控設備的24小時全天候監督功能,實時掌握監測數據,定期開展分析研判和跟蹤督辦,不斷強化污染源管控。
來源:江西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