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總磷已經成為長江流域首要的污染物,總磷污染控制是下一步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攻堅方向。”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告訴記者,“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實施了《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大方向已明確,但長江總磷污染控制就像治療疑難雜癥一樣,需要當地管理部門跟科研人員一起來下功夫,把具體路徑搞清楚。”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長江流域總磷污染防治工作。
長江流域總磷削減攻堅工作任重道遠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長江保護與治理作出系列重要部署,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長江流域各省(市)各部門全面貫徹《長江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制度,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并取得積極進展與成效。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升至98.1%,長江干流水質連續3年達到Ⅱ類標準。
魏源送告訴記者,盡管長江干流水質較好,但是長江上中游支流、下游湖泊水體中總磷污染問題仍比較突出。“尤其是中下游的淺水湖泊,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等湖泊的總磷污染問題還亟待解決。”
“當前長江流域總磷作為國控斷面定類因子的比例達50%左右,仍遠高于其他污染物。”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在多次實地調研和考察后發現,“長江中上游部分支流和中下游部分湖泊水體總磷超標明顯,總磷削減攻堅工作任重道遠。”
找準總磷污染“病因”給予精準打擊 在潘碧靈提交的一份名為《打好打贏長江流域總磷削減攻堅戰,必須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提案中,潘碧靈指出,根據長江經濟帶11省(市)二污普數據及相關專題報告,農業面源總磷排放量占長江經濟帶總排放量的67%。“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大力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攻堅行動,長江流域農業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由于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不確定性、滯后性等特點,其污染治理要求高、監管難度大,再加上流域內農業復種指數高、化肥農藥施用量較大、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發達等原因,當前仍面臨許多問題與難點。”
潘碧靈表示,一方面,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長江流域畜禽糞污年產生量在15億噸左右,但糞污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治污能力較低,規模以下畜禽糞污直排問題依然突出。
另一方面,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控壓力依然較大。長江流域化肥施用量處于高位,部分地區化肥施用強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有機肥比例在肥料使用中僅占20%左右。根據研究報道,磷肥利用率平均僅為10%—25%。
同時,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能力十分薄弱。長江流域池塘養殖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根據調查監測,部分四大家魚精養池塘水體總磷濃度在0.4毫克/升—0.8毫克/升范圍內,甲魚、黃鱔等則普遍在1毫克/升—2毫克/升范圍內,遠遠超出湖庫III類標準(0.05毫克/升)。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則認為,廣大的農村缺少污染治理設施是長江總磷污染防治的一個巨大短板。數據顯示,我國4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尚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環保設施缺口巨大。作為人口稠密的長江流域,更要緊盯污水處理廠這個關鍵,把好污水處理關。
“長江總磷污染防治工作還面臨著生活污染疊加農業面源污染、江湖水質標準不統一、監管難度大、科研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難題。”魏源送表示,長江總磷污染問題錯綜復雜,有時又牽一發而動全身,處理起來難上加難,非常考驗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環境管理能力。
魏源送以河流和湖泊不同的總磷標準為例,向記者介紹了長江總磷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些難點。“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以Ⅲ類標準為例,河流、湖庫總磷濃度限值分別是0.2mg/L和0.05mg/L, 兩者總磷濃度的標準限值相差巨大。當符合相關水質標準的河水流入湖泊后,總磷的濃度卻突然超標了。尤其是過水性、“吞吐型”通江湖泊,比如鄱陽湖,呈現“豐水一片、枯水一線”現象,在枯水期是河道,在豐水期又是湖泊,但是按照現行規定,只能用同一標準來考核,這不符合現實情況,也不利于環境監管。”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2016年之前大家關注的是長江大開發,人們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關注度不高,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科研投入不足,基礎也相對較薄弱。一句話,就是底子薄。”魏源送指出,在他多年的實地調研中發現,很多地方政府渴望得到科研機構的幫助,指導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但實際上,很多縣市級地方政府缺乏渠道與科研機構建立聯系。”
因地制宜,一地一策 基于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按照“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消納”的基本治理思路,潘碧靈提出了4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優化調整畜禽養殖結構和布局,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加快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大力推廣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綠肥種植、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或模式。
二是持續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提升規模養殖場糞污收集與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并確保設施正常運行,鼓勵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戶采用“種養結合”等模式消納畜禽糞污。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研發推廣,加快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三是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監管能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通量監測與評估,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遙感等新技術、新手段,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臺,實時更新農業面源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利用實地調研、臺賬抽查、智能終端采集等方式,加強對化肥農藥投入、畜禽糞污及水產養殖尾水去向的監管。
四是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統籌涉農資金,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等。鼓勵支持第三方主體開展糞肥收集、處理、施用等專業化服務。推進水產養殖尾水處理養殖戶收費政策,優先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設備和裝備(如糞肥還田機械)列入農技購置補貼。
“長江流域地區差異大,發展不平衡,各地污染特征及其防治需求也各不相同。”魏源送指出,“針對這些現狀,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加大科技幫扶,加強科技支撐。”
魏源送建議,長江總磷污染防治工作可以依托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開展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城市跟蹤研究工作,讓有經驗、有技術、有能力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地方,為地方“量體裁衣”,制定長江總磷污染防治相關方案。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