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提案中建議,盡快完善國家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環境質量標準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靶向和標尺,是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考核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國水環境質量處于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可比理化指標國控斷面水質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水生態環境領域需要構建面向人體健康和水生生物安全的國家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王金南指出,當前水環境質量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現行標準已不適應新時期水生態環境形勢。現行標準是“十五”時期我國水污染嚴重的歷史背景下制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水質發生跨越性好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可比理化指標優良比例達到85%左右或以上后,水環境質量進入相對穩定階段。新時期應進一步體現精準科學治污要求,化學需氧量(COD)是否繼續列為地表水指標、陸海統籌總氮限值銜接、新污染物(微塑料、抗生素、有機氯農藥等)納入標準等應提上修訂議程。
二是缺乏統一的水生態質量評價依據,生態嚴重“缺位”。在水生態方面,水利、農業和生態環境部門基于各自的工作積累和職責劃分制定了水生態質量評價的部門規范,水利部門側重資源開發和河湖健康指標,農業農村部門以魚類指標為主;生態環境部門綜合水質、水生境和水生生物等方面,正在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
三是基于人體健康和水生生物安全的本土基準研究差距較大。環境基準是制定環境標準的科學基礎。美國水質基準根據保護對象分為三類:保護水生生物的水質基準和保護人體健康的水質基準為主,輔以感觀基準。截至2020年我國僅發布了鎘、氨氮、苯酚等3部淡水生物水質基準和中東部湖區湖泊營養物基準。
王金南表示,加快建立和實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戰略,建立完善的國家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是新形勢下深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客觀需求,是完善新時期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滿足人體健康和保障水生生物安全的必然要求。
為此,王金南建議:一是銜接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盡快修訂《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現行標準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其中環境功能主要為使用功能。建議以功能管理平衡保護與發展關系,從頂層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針對保護水生生物、湖泊富營養化、飲用水源地等功能管理需求,分類分質制修訂單項標準。強化本土化水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水生生物安全影響的研究,形成適用于我國人群和水生態環境的水環境基準文件,為標準修訂提供科學基礎。
二是整合涉水部門優勢和基礎,盡快出臺《地表水生態質量標準》(法定國家標準)。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和各部門技術規范基礎上,建立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的《地表水生態質量標準》,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要素指標及指標值的協同性,制定統一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為各地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細化量化提供基礎。
三是加強頂層規劃指導,統籌推進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制修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地表水生態質量標準》作為分階段規劃目標制定的基本依據,因地制宜制定明確的改善目標和期限要求,實現流域區域美麗河湖目標與標準的全面銜接。對未達到要求的河湖應制定實施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方案。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