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到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臨澤鎮牌樓河濕地公園音樂廣場游樂“打卡”的居民絡繹不絕,此處也成為當地居民休閑、運動、娛樂的“網紅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里一年四季的好生態、好風景,與臨近的江淮生態大走廊南水北調的明珠三陽河相呼應,融為一體,交織成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生態畫卷。
很難想象,幾年前,這條長度為1.6公里的牌樓河,還是一條臭名昭著的“龍須溝”。近年來,高郵市臨澤鎮統籌資金近1000萬元,投入對牌樓河的系統治理,沿河建成一連串的水景公園、休閑音樂廣場,打通周邊水網,對附近居民與企業進行了污水管網收集,安裝了智慧調節泵站,讓水動起來、活起來。昔日的“龍須溝”重現生機,搖身變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牌樓河的生態嬗變,是臨澤鎮推進流域治理,推動黑臭水體煥發生機的生動寫照。日前,高郵市生態環境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組成驗收組對高郵臨澤鎮農村黑臭水體牌樓河進行實地調查,查看牌樓河附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泵站,以及休閑廣場、濕地公園,高郵市環境監質站工作人員現場對牌樓河作水質檢測,隨著驗收意見書上各部門簽下已全部清除黑臭達Ⅲ類水質的意見后,臨澤鎮已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在動態排查方面,臨澤鎮對全鎮28個村(社區)176個自然村莊所有河坑溝渠進行拉網式全面徹底摸底排查,重點排查較隱蔽或水面面積小的河、塘、溝渠,建立數量、信息及成因臺賬,每季度村網格上報給鎮河長辦,由鎮河長辦進行統計上報,由鎮攻堅辦組織相關部門查驗是不是達到農村黑臭水體標準,并分析農村黑臭水體形成的原因,建立“一坑一策”“一河一策”。
在動態治理上,細化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單位,時間節點,按照農村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內容,對水體源浮物、生活垃圾清理,設置警示標牌,加強圍擋護欄等。各村結合生態河道、幸福河道創建,對疑似黑臭水體進行疏浚和整治,優先安排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在黑臭水體附近村莊,加大對黑臭水體布局安裝活水泵站,確保整治措施落實到位。
此外,臨澤鎮強化監管合力,壓實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形成齊抓共管、齊抓共查的多方合力,加大對涉水企業污水排放監管力度,壓實河長責任,確保長效監管機制見實效,黑臭水體做到清零不反彈,并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將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呼吁村民杜絕往河塘溝渠里亂扔、亂丟、亂堆、亂放廢棄物品等不文明行為,定期開展“回頭看”,對水質每半年檢測一次。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