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上午10時許,淅淅瀝瀝的小雨剛停,家住廣安城南錦繡山河小區的市民譚力便來到離家不遠的渠江紅灘音樂公園跑步。
“這里的跑道非常神奇,雖然剛下過雨,但是路上一點水都沒有,跑步也不會打濕鞋面。”譚力是一名資深跑步愛好者,以前只要一下雨,他都會因為路面濕滑或者有積水而不得不暫停跑步,“現在再也沒有這個煩惱了,即使下過雨,跑道也非常干爽。”
“渠江紅灘音樂公園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板項目之一,這里的步道不僅可以防滑,還可以‘喝掉’積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彭樹全說,不光是跑道,下雨時,整個公園就會化身為“海綿公園”,不僅可以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還可以將蓄存的水“釋放”澆灑綠地,從而讓公園像海綿那樣會“呼吸”。
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會“吸水”的公園讓市民譚力感到驚喜。而渠江廣安城區段防洪堤的“海綿”功能,則讓家住城北厚街的市民李剛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以往汛期到來,城北新南門、厚街等地均有出現渠江水倒灌的情況。”李剛說,而現在這一現象已經成為歷史。
改變的背后,源于我市“海綿+城市環境”的理念和實踐。
“渠江廣安城區段建設了河堤,在提升城市防洪安全的同時,通過排水分區劃定、溝渠管道及排水泵站建設,解決了廣安城北片區內澇問題。”彭樹全介紹。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這是2016年廣安成為首批四川省海綿城市試點市后,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圍繞該目標任務,我市以新型路面、城市公園和水系為主體,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結合主城區特有的三級臺地地形,我市調整完善了具有川東丘陵特色的海綿城市系統化實施方案,構建“外擋洪水、內疏河道、分級滯蓄、源頭削峰、系統治理”梯級滯蓄體系,系統治理城市洪澇,推進老舊小區及市政基礎設施綜合改造,全域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行動。
與此同時,我市以排水分區為基礎,整體推進神龍山組團、文廟、西溪河流域、官盛湖、前鋒區老城片區等重點示范片區建設,緊抓西溪河沿岸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神龍山組團市政設施建設工程、官盛湖生態濕地和平安、中橋、西溪三大片區道路管網綜合整治工程等骨干項目,高標準打造小平干部學院、麒麟湖等樣板項目。
“為強化項目建設,我市細化優化制定了《廣安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清單(2022—2024年)》,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繪好‘施工圖’,定下‘時間表’。”彭樹全表示,截至目前,全市七大類241個海綿示范項目已開工85個,完工37個,完成總投資 22.82億元、海綿投資8.79億元。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