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第31屆世界水日和第36屆中國水周,2023中國工業水大會暨第41/42屆年會在廈門如期召開,會議主題為“節水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助力綠色發展”。
在今年的中國工業水大會上,工業水處理如何“節能降碳”成為相關專家的新關切。中冶京誠環保專家、工業水處理專委會委員、教授級高工梁思懿博士告訴本報記者,以消耗大量能源換取水資源的觀點和行為已逐漸被摒棄,更具綠色低碳經濟型的工業水處理新技術備受各方關注。
工業水處理已進入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加速變革期 據了解,今年,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主題為“加速變革”,鄭重呼吁人類正視水危機,呼吁全球各界在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采取更加積極、創新和高效的行動,以應對日益加劇的全球水危機。這也要求工業水系統應向在“綠色、低碳、經濟”方面主動求變。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工業水大會上,多位專家的報告對熱點領域更聚焦。包括聚焦“鹽湖提鋰”的水系統與資源利用。另外“新能源行業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也成為當天熱度最高的分論壇。梁思懿表示,對熱點的關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如何解決新能源行業廢水處理面臨的痛點、難點和卡脖子問題,成為各方關切和研究熱點。
梁思懿認為,目前,我國的工業水處理已進入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加速變革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數字化和數智化。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水處理也必將迎來數智化變革。比如通過監測、預測和控制系統的優化,可以提升水資源的安全管理和高效利用,同時也可以減少水處理過程中的能耗和碳排。
二是高效化和低碳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工業水處理也必將朝著高效化和低碳化的方向發展。比如華南理工大學韋朝海教授團隊通過對焦化廢水降解機理的深入研究,成功開發出OHO新型處理技術與裝備,已經在多個工程成功應用,大大降低了焦化廢水處理能耗和碳排。
三是循環化和協同化。循環經濟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而工業水處理和資源化技術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水資源和水處理設施進行整合和優化,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共享和協同利用。
應從“水—能協同”的角度對水處理技術進行更加科學的評價 以鋼鐵工業為例,鋼鐵工業是我國最硬核的制造業之一,是中國工業的典型代表。鋼鐵工業水系統具有自身獨特的碳排特征與減碳策略。
在鋼鐵水處理行業深耕多年的梁思懿介紹,我國鋼鐵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約18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6%左右。每生產1噸鋼的工序碳排放約1.8噸。作為與鋼鐵生產密不可分的水系統,碳排占比一般不超過1%,大多在0.4%—0.8%之間,以凈購入電力隱含的排放為主。
據了解,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鋼鐵工業水效指標顯著提升,正如今年1月份工信部在《人民日報》發文中提到的“鋼鐵行業用水效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鋼鐵工業水系統今后的發展與進步,更多是一個“精益求精”和“攻堅克難”的過程,這是必要的前提認知。
盡管鋼鐵行業水處理的碳排放占比較低,但對于鋼鐵行業水處理 “精益求精”和“攻堅克難”的過程來說,降低碳排放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梁思懿指出,在鋼鐵全廠水處理單元,特別是在反滲透膜污堵控制上,還有很多機理不清晰,需要產學研聯合攻關。同時,在我國以“氫基豎爐”為代表的低碳冶煉技術方興未艾,但也暴露出其水處理系統的缺陷,這都為水處理技術發展創造新機遇。
梁思懿認為,在鋼鐵車間循環水、綜合廢水處理等領域,可以通過持續的科研探索和工程建設,有效推進鋼鐵水系統減污降碳協同的成功實踐。
包括管控升級,通過制度優化(各工序協同)、設備節能改造(水泵、冷卻塔等)、加藥精準管控(示蹤技術等)、智慧管控系統(水系統、工藝系統)、水泵與實際工況的精準匹配(生產、季節)等方式節能降碳。例如新余鋼鐵集團,通過重新制定公司能源管理專項考核細則,厘清噸鋼耗新水、噸鋼耗電等能源指標邊界及算法等措施,每年節約電費超千萬。
加快推進產城融合。鋼鐵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產品特性,決定了鋼鐵行業應該在國家廢水資源化戰略中起到更關鍵的作用。這要求鋼鐵企業積極利用城市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同時,城市也應將鋼鐵企業納入城市水循環體系中,從“產城融合”和“區域循環”的角度形成新的共生關系。
另外,梁思懿強調,我國承擔著全球鋼鐵生產約70%的水耗和50%的能耗,但以往節水、節能技術的評估相對獨立。在工業水處理進入綠色低碳變革期,也要求我們的管理部門、學術界和企業界應從“水—能協同”的角度,對水處理技術進行更加科學的評價,哪些協同能產生效益,哪些協同易出現困境。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篩選具有節能協同效益的節水技術,并盡快編制優選清單,用于指導企業對水系統技術的選擇與評價。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