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內澇 告別“雨季看海”歷史——安順市多個海綿城市項目內澇治理初見成效
“以前下一場大雨,路上就變成了一片‘?!?,孩子上學,進城買菜就成了老大難的問題?!?br />
對家住平壩區鼓樓街道城北村的王應會來說,每年5月到8月的下雨天出行,是她和周邊住戶不得不面對的共同煩惱。
平壩區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由于地勢較低、雨水匯集和河水倒灌等原因,長期以來都是“小雨小澇、大雨大澇”。
“該處內澇點超過30毫米以上都會產生積水,每年大約會有5、6次。”平壩區水務局高級工程師、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排澇工程負責人陳忠林告訴記者,內澇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內澇點不僅是雨水內澇,還存在河水倒灌等問題。
去年初,平壩區通過對該處內澇點進行工程河道拓寬、清淤疏浚、拆除礙洪物、路面排水溝修建及排水管鋪設安裝等措施,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路面積水及時排出,大大縮短了積水時間。在去年6月完工后的幾次暴雨,該處內澇點均未受淹和形成內澇,解決平壩區婦幼保健院、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片區內澇及保護沿河兩岸耕地和居民房屋防洪安全,內澇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據了解,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排澇工程治理河段總長4.882千米,完成清淤2.53公里,河堤維護2.29公里,拆除礙洪便橋5座,拆除礙洪攔水壩4道,新建人行便橋3座,改造攔水壩7座,完成河堤砌筑265.2米及平引路與天馬路交會處排水設施,完成排水溝85米,集水井4個,排水管道鋪設安裝32米,廣場鋪裝600平方米,步道建設168.5米,護欄206.4米,綠化700平方米,警示宣傳欄20米,新建交通橋1座。
內澇治理,關乎民生。近年來,我市始終把內澇治理作為重要民生工程抓緊抓好、做細做實,特別是從去年5月我市入選2022年國家“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以此為重要契機,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關鍵,聚焦全市主城區9處易澇點,謀劃實施內澇治理工程示范項目,從根源上解決中心城區“逢大雨必澇”的老大難題。
截至目前,我市澇點治理項目建設順利,其中民眾最急盼解決的3處澇點治理工程已經順利完成建設內容,內澇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走在西秀區滬昆高速(安順東站出口)與貴安大道交叉點天橋處,車輛穿梭,人行道上,一排嶄新的雕花石護欄把排水河道隔離開來,與兩旁的植物構成城市清新的一角。
“滬昆高速安順東出口與貴安大道交叉處作為我市城區重要的交通道路,同時也是大雨必澇的路段,嚴重影響過往的交通安全。”西秀區滬昆高速(安順東站出口)與貴安大道交叉點天橋內澇點治理工程項目負責人代勇說道,由于過去的市政管網及排水系統缺乏長遠規劃,加之河道長期不及時清理淤泥,導致雨天大量雨水積存在路面,部分下水口堵塞,不能及時排水。
代勇介紹,該工程1月17日開工建設,工程涉及兩處相鄰的內澇點,中間穿行綠化帶和道路的建設,各種城市管道云集,施工難度大,必須趕在雨季前完成相關的工程建設,所以時間緊、任務重。為此,該工程處除了今年除夕夜當天放假外,一直在緊張有序施工,并于3月5日建設完工,徹底解決了該處長期內澇的問題。
據了解,西秀區滬昆高速(安順東站出口)與貴安大道交叉點天橋內澇點治理工程,完成清淤河段1340米,改建河道276米,修復河岸線320米,新增D1000雨水管320米,管道清淤240米。
“內澇治理作為海綿城市重要建設項目之一,隨著3處澇點治理工程項目的建成投用,特別是順利趕在了今年汛期前投入使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大雨暴雨期間出行影響?!笔泻>d辦主任楊劍說,3處澇點及周邊多條路段正式告別“雨季看?!睔v史,退出“內澇模式”,從根源上有效解決部分區域多年來“排水功能弱、雨后易積水、居民出行難”的難題,確保雨水的正常排放功能,改善周圍區域居民的生活環境,保障車輛行人的出行安全。
今年來,我市全力推進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建設,全力做好做足“水”文章,重點圍繞“滲、滯、蓄、凈、用、排”六要素,聚焦解決防洪排澇問題,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讓安順市變得更安全、更美麗、更宜居。
來源:安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