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記者從綿陽市住建委獲悉,在2023年申報全省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評審中,綿陽以綜合評分全省第一的好成績,成功申報海綿城市建設省級示范城市。截至2022年底,綿陽已實施特色海綿理念工程項目281個,總投資361.5億元,建成區35.8%(59.78平方公里)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海綿化”有啥好處?
綠草如茵,樹木林立,河中沙洲不時有白鷺掠過……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安昌河沿岸綜合治理項目,是綿陽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片區之一。生態岸線河堤,具有良好滲水性的綠廊、透水鋪裝的道路,“海綿”理念無處不在。“以前,下過雨都不敢帶娃娃去戶外玩,到處都是積水,現在根本不用擔心了。”和家人在此露營的謝女士說。
海綿型生態水系、海綿型綠地、海綿型道路廣場……不僅是新建項目,老舊小區“海綿化”也是近年來的重點。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綿陽按照“一小區一策”因地制宜布局海綿設施,通過增加生態停車位、鋪設透水磚和透水混凝土路面等措施,讓一個個小區成為“會呼吸”“能喝水”的“海綿”小區。
“海綿化”給綿陽帶來了啥?
“綿陽有建設海綿城市的先天優勢。”綿陽市住建委負責人表示,一是良好的天然生態本底。綿陽地表水系發達,具有典型的“山前盆緣”地貌特點,是全國生態多樣性保護重點地區;二是具有獨特的國家戰略地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城發展,明確要求綿陽堅持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和服務功能;三是具有重要的生態區位。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當前,涪江流域川渝九地正聯手打造“生態共同體”,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近年來,綿陽用海綿城市這支筆,生動描繪“生態美市”底色,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強化洪澇治理,守穩城市安全。近年來,綿陽在涪江水域建設閘壩調蓄工程,增強抗洪能力,整治內澇積水點39處、排查管網472.87公里、改造雨污混流管網179.92公里。
注重“藍綠”結合,踐行綠色發展。2021年以來,在三江六岸綜合整治中建成三江湖、江油讀書臺2座國家級濕地公園,海綿型綠道175公里、口袋公園62個。充分發揮公園綠地的“滲、滯、蓄、凈、用、排”功能,初步形成“群山環抱、山水共濟、林田相伴、城水互融”的海綿城市生態格局,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典型帶動,引領示范。通過北川新縣城、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綿陽農業學校和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為代表的海綿示范項目積極帶動,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實施特色海綿理念工程項目281個,建成區35.8%(59.78平方公里)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綿陽市住建委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洪澇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保護恢復城市的水自然生態平衡。未來三年,綿陽還將計劃實施約180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投資49億元,城市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來源:涪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