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又哺育了城市。自古以來,城市的興起與繁華都和河流的繁衍有著魚水相依的不解之緣。
近年來,合肥迎難而上,深入開展水環境大排查大整治,憑借著篤定、勇氣和智慧,多措并舉、精準施策,奮力書寫治水護水新答卷。2022年,合肥20個國考斷面全部達標,其中7個優于考核標準,水體優良比例85%,優于年度目標5個百分點。
守護“母親河”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曾幾何時,南淝河背著氮磷超標、總磷超標的沉重負擔。
“母親河”蒙塵,讓合肥決心鐵腕治水。2017年,《南淝河水體達標方案》公布。
方案在流域污染源詳查基礎上,梳理出南淝河污水處理能力不匹配、雨污分流不徹底、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等具體問題,提出了污水處理廠擴建、提標,支流綜合治理,初期雨水調蓄等22項治污項目。
這些項目的實施,讓南淝河水質持續改善,施口國考斷面水質2020年成功消除劣Ⅴ類,2021年均值達到Ⅳ類。2022年1——3月,南淝河施口斷面水質逐月穩定達標,均值保持Ⅳ類,氨氮濃度較2021年同期下降11.9%。
如今,分散于南淝河干支流上,30多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點每天都會準點報送水質實時數據。“這些水質自動監測站點覆蓋南淝河流域干流及一、二級支流上所有跨縣(區)、開發區行政邊界斷面,如果發現某一區段水質變差,會進行預警通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配合南淝河水污染預警溯源精細化監管系統,能做到全面提升河道水質實時預警監測和分析溯源能力。”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 去年年底,引江濟淮工程實現試通水通航,在長江與淮河歷史性“牽手”的背后,有一段合肥治水的故事。
在引江濟淮工程中,位于安徽肥西縣的派河段,是運河跨越江淮分水嶺實現江淮溝通的關鍵一段。如今,站在高大壯觀的派河口泵站,可以望見派河的一汪清水正一路向北緩緩流淌,匯入皖北人民的“大水缸”。
派河水質對引江濟淮工程和巢湖的水質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為了讓沿岸人民喝上干凈的“引調水”,水質是“天大的事”。
號角聲起,一場轟轟烈烈的派河治理戰打響。“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派河”,是合肥人民許下的鄭重承諾。
去年3月8日,派河流域河長制專項行動啟動會召開,派河專班圍繞水環境治理核心任務,從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組織了對派河“一干十支”全面摸排和污染溯源,對生態環境領域“大起底”問題清單進行逐一攻破。
為保證引江濟淮航道通水后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合肥在對地下排水管網進行全方位“體檢”和“手術”的同時,開展了派河流域污染源專項排查行動。“我們對派河流域300多個排污口進行全面摸排,一個不少全采樣監測,摸清底數,做到立查立改。”市水務局河長制工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合肥傾力守護這條江淮運河上的黃金生態廊道,在治水征途上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合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