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兩岸綠色。沿著山東省滕州市小魏河濱水長廊一路走來,只見河面上波光粼粼,水清魚躍;河岸垂柳依依,綠意盎然,一幅人水和諧、生態自然的畫卷映入眼簾。
風光秀麗、水質清澈的小魏河,正是滕州市堅持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三水”統籌,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滕州市以保障南四湖流域水質安全為核心,實施綜合整治、源頭預防、防控結合、生態修復,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水生態環境。2018年—2022年,城郭河群樂橋、北沙河王晁橋、新薛河洛房橋3個國控斷面水質各項指標均值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堅持高位推動,凝聚強大合力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四個相連湖泊而成的總稱,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蓄湖泊和調水通道。滕州市毗鄰南四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重要的輸水干線,境內有城河、郭河、北沙河、新薛河、界河5條骨干河流,自東向西匯入南四湖。
聚焦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滕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抓手,多次召開水污染防治專題調度會、現場辦公會等,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推進南四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
為強化水污染防治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滕州市統籌生態環境、城鄉水務、綜合執法、公安等部門力量,不定期開展水污染防治聯合執法行動。將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對責任部門和鎮街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督導檢查,定期通報情況。
滕州市還不斷完善河湖管理機制,構建由872名河長、114名湖長組成的市鎮村三級組織體系。深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建立河湖長巡河、問題交辦督辦機制,市級河湖長一月一次、鎮級河湖長一旬一次、村級河湖長一周一次開展巡查工作,一般問題即時解決,重點問題督辦交辦,切實解決河湖水環境問題。
為深化流域生態保護,滕州市還建立“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暨“河長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和行政機關的行政執法職能,形成了各級河長湖長和檢察長共同保護河湖生態健康的強大合力。
完善基礎設施,開展綜合治理
圍繞打造“清水走廊”,滕州市在城區3座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投資2.96億元新建城區第四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8萬方/日,已足夠滿足城鎮污水處理需求。加快推進“兩清零、一提標”項目建設,投資3.87億元,實施城區4條主干道雨污分流工程,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網70.3公里,污水管網進一步完善。第三污水處理廠技改以及第四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已完成,出水水質進一步改善。
堅持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投資18.5億元實施60個山水林田大會戰項目,實現水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先后實施了北沙河、郭河等河道治理工程,進一步提升了河道區域水生態環境,確保入湖“一河清水”。
滕州市加強入河湖水質深度治理,大力推進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在累計建設13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基礎上,又謀劃了6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項目,新建的姜屯九村和小馮河2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項目已基本完工,全市濕地處理水量每天達30萬方,通過濕地凈化,出水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關系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水質安全。滕州市按照城鄉一體的原則,高標準編制《2019—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方案》,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本規劃管到底”。統籌考慮718個村的治理任務,以政府資金投入為杠桿,撬動社會資金的加入,采用EPC+PPP模式實施全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先期采用EPC模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剩余村莊的治理積極包裝PPP項目,項目總投資13.98億元,已完成可研、實施方案編制及立項審批,去年底納入財政部PPP項目管理庫,目前也已完成社會資本方的采購和招標工作。2022年260個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全面完工。
滕州市還強化工礦企業污染防治,引導企業提高治污能力,確保企業外排廢水達標排放。蔣莊、田陳、濱湖等3家煤礦投資1.1億元建設高鹽廢水處理設施,其它排水量較小、含鹽量較低的7家煤礦通過治理均已實現達標排放。華電(滕州)新源熱電公司投資9000余萬元建設高鹽廢水處理設施,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聯泓(山東)化學有限公司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氟化物治理設施,外排廢水均已實現達標排放。
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水質安全
為扛牢流域生態保護責任,滕州市創新智慧監管模式,投資2000余萬元,全力打造“全面感知、自動分析、及時預警、鎖定打擊”四位一體的智慧環保指揮中心,形成環境監管“一張圖”,借助手機APP,推送各類預警信息2000余條,確保了發現問題即預警、接到預警即處置,有效杜絕了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在水污染防治版塊,通過“一張水系圖”直觀展現了河流斷面、沿線污水處理廠等涉水污染源、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水源地等內容,結合線上數據和線下監管情況,實現自動分析預警功能,切實保障河流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全市累計建設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點,實現國控、省控河流全覆蓋。采用“水質自動監測和自動采樣+人工檢測”的模式,在重要河流斷面沿線、化工園區等建設水環境智能監測監管體系項目,建立智能化水質監測實驗室,對河流沿線污染源和企業排污口實施24小時智能采樣、監測、監控,隨時掌握企業排污和河流水質狀況。
為進一步調動流域內上下游地區積極性,滕州市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在鮑溝鎮、木石鎮、大塢鎮開展鎮域流域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在鮑溝玻璃園區、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工業園區的下游城郭河、新薛河、界河選取生態補償試點斷面。當轄區考核斷面水質優于考核標準,市政府獎勵責任鎮3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當轄區考核斷面水質劣于考核標準,責任鎮向市政府繳納3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
滕州市還分別與下游微山縣5個斷面、上游山亭區2個斷面簽訂并實施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和聯防聯控協議,建立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推進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