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獲悉,《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23—2025)》(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方案》提出,北京市將水資源稟賦和承載能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剛性約束條件,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記者了解到,為持續推進疏解整治行動,北京將落實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據悉,北京將推動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企業有序退出,2023年,將有34家企業將被疏解退出。
北京市超采區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
缺水成首都長期面對的問題
北京為何要實施以水定產,落實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主要是基于北京地下水超采嚴重這一現實問題。
事實上,北京地下水歷史問題由來已久。從1956年有完整的氣象資料記錄來看,北京市自1999年起出現多年持續干,至2014年,多年平均降雨量僅479毫米。2014年,全市降雨量439毫米,水資源量僅21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北京城市快速發展,人口急驟增加。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9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200余萬人,2014年常住人口2100余萬人,用水壓力逐年增加。
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北京市用水緊張,不得不加大對地下水的開采,這也直接導致北京市地下水“超采”嚴重。據統計,從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億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積超采區。長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1980年,北京市地下水埋深為6.7米,1998年降至11.88米,18年下降了5米。從1999年開始大幅下降,到2014年降至近26米,幾乎連續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雖然近年來隨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的推進,超采狀況有所緩解,但與1980年相比,目前地下水儲量仍有較大虧空,超采區面積仍有1200平方公里,缺水仍是首都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市情水情。
水資源儲備量不足限制首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要加快工業節水減排,完善工業用水定額標準體系
眾所周知,不同的產業對水資源的消耗是不同的,經濟的不同發展格局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水的需求。而隨著首都功能不斷優化提升,推動首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相應的水資源儲備量。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水資源調配工程還存在卡口、堵點。北京市水資源總體情勢仍將處于“緊平衡”狀態,部分區域供水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不足以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
因此,北京市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帶來的新挑戰,強化水資源戰略儲備,加快供水設施體系,擴大公共供水覆蓋范圍,提高首都水資源安全保障和風險應對能力。
在第二產業工業領域,《方案》提出加快工業節水減排。主要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綠色升級,發展高精尖產業,推動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開展水效對標,鼓勵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十四五”期間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以上。
另外,《方案》提出完善工業用水定額標準體系,組織企業開展取用水達標測算工作,鼓勵企業對標先進提質改造。通過聚焦重點企業,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保持95%以上。
目標到2025年,地地表、地下戰略儲備水總量目標達40億立方米
將以水定產,嚴格限制高耗水服務業發展
根據《方案》,到2025年,在鞏固和保持已有治理成效的基礎上,持續開展河湖生態補水,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地下水儲備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重要泉域得到有效修復;地下水禁止開采區地下水源得到有效置換;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基本建立,地下水利用管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地下水水位監測體系更加完善,地下水利用與保護長效機制得到健全。通過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在南水北調正常來水條件下,將地下水開采總量嚴格控制在17億立方米以下,平水年壓減地下水開采量0.2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區面積不增加,平原區地下水位上升1米,地下水儲量增加5億立方米。力爭2025年,北京市地表、地下戰略儲備水量總量達到40億立方米。
有相關研究指出,北京市產業結構與用水量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關系,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第二產業是解決首都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方法。不過,此次《方案》對產業用水的限制更為嚴格。
除了持續對第二產業進行持續疏解整治,推動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退出之外,《方案》還提出,要大力推進第三產業——服務業節水。
據介紹,《方案》要求服務業單位應當制定并落實節水措施,按照規定安裝、使用循環用水設施。同時,嚴格限制高耗水服務業發展,對存量不再增加常規水用水計劃。嚴格監管洗車業、高爾夫球場、高檔洗浴業、人造滑雪場等特殊行業取用地下水,落實計劃用水管理和定額管理,執行特殊行業水價。推動洗車業、高爾夫球場等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占比,推廣循環用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