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2023年申報全省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評審中,綿陽以綜合評分全省第一的成績交出海綿城市建設“答卷”,成功申報海綿城市建設省級示范城市。接著,綿陽成功被推薦申報2023年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國家示范城市。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全省第二大經濟體,綿陽如何更好履行國家使命、實現省委賦予綿陽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定位?綿陽自加壓力、跳起摸高,“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奮斗目標的確定,對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宜居宜業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為此,綿陽不斷在提升城市“顏值”與內涵上下功夫,啟動城鄉環境綜合提質等系列行動,同時,始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城市韌性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系統解決城市涉水問題,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科技賦能海綿城市建設的創新之路。
對綿陽而言,創建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不僅將有力促進科技創新先行區建設,還將有效助力綿陽貫徹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彰顯示范意義。截至2022年底,綿陽已實施特色海綿工程項目281個,總投資361.5億元,建成區35.8%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正在形成!
探索“海綿之路”?建設巧思融入城市空間
3月31日,全省首屆綠道健身運動會在綿陽小枧濕地公園開幕,3000余名綿陽市民在海綿型綠道參與自行車騎行、健身跑、健步走等運動體驗之余,紛紛打卡公園的明媚春光。
“小枧濕地公園的建設,對我們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有很大的提升,不僅空氣清新了、環境優美了,還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休閑運動場所。”附近居民劉明剛說。
市民點贊的背后,是綿陽對海綿城市建設的無數巧思。以小枧濕地公園為例,綿陽在該公園的規劃建設中,結合城市發展定位與人文、自然特色,對水域和綠地空間環境進行優化,沿岸種植水生植物,除了具有觀賞作用,還對城市地表徑流凈化起到重要作用——凈化后的雨水積蓄在湖區,保障公園景觀水位,灌溉公園植被,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到旱季時,通過閘門引涪江水為公園補水,保障基本生態景觀水位。
“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讓建成區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對于城市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是綿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對海綿城市的理解。綿陽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得天獨厚的天然生態本底,以及先行先試的積極探索。
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時,在國內著名設計院所指導幫助下,綿陽便開始探索海綿城市建設之路。隨后,以北川新縣城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海綿項目成功建設。北川新縣城規劃設計獲得2011年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2016年被住建部授予“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北川新縣城投入使用后,未發生過洪澇災害。
著名設計院所帶來的先進理念,為綿陽城市建設帶來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東風,綿陽城市建設從此步入“海綿之路”。
為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綿陽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部門合力推進;成體系建立完善各類規劃、技術規范,落實“兩證一書”管理,實施海綿技術管控,建立完善全主體參與、全層次覆蓋、全流程監管、全要素支撐、全事項考核、全鏈條帶動的海綿城市建設長效推進機制。截至2022年底,建成區35.8%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海綿城市建設初顯成效。
筑牢生態基底?“海綿理念”促進城市更新
4月15日,綿陽市民謝女士趁著周末,帶上孩子在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安昌河沿岸綜合治理項目附近露營。此時,這里綠草如茵,樹木林立,河中不時有白鷺掠過,這樣的景象讓謝女士身心愉悅,不禁為海綿城市建設點贊:“風景越來越好。”
改變源自理念的更新。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安昌河沿岸綜合治理項目作為綿陽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片區之一,生態岸線河堤、滲水性良好的綠廊、透水鋪裝的道路,細節之處“海綿”理念無處不在。
“綿陽的海綿城市建設并非局限于建設海綿項目,而是將‘海綿’理念貫穿于整個城市建設更新過程中。”綿陽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綿陽被確定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之后,在各試點城市中創新出臺《綿陽市海綿城市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必須按照海綿城市要求建設。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綿陽將城市內澇點整治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加快構建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21年以來,綿陽大力實施“生態美市”戰略,通過“藍綠結合”,充分發揮公園綠地、水系等吸納調蓄雨水的作用,在三江六岸和安昌河、草溪河等流域綜合整治工程中貫徹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消除黑臭水體。同時,推進139個綠色社區建設,建成三江湖、江油讀書臺等2座國家級濕地公園和175公里海綿型綠道、62個口袋公園,構建全流域海綿生態格局。
目前,綿陽市城市水體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56%,建成區綠地率38.14%。
借智科研院所?“科技賦能”提升建設質效
4月21日下午,剛下過雨,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籃球場上就有不少同學來運動健身。作為綿陽市海綿校園建設的重點項目,該學校采用彩色透水整體路面與下凹式綠地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有效控制雨水地表徑流。而經“彩色透水路面”技術進行海綿化改造的籃球場,不僅地面平整、回彈性高,還能有效解決場地內雨水積存問題,這讓同學們有了更舒適的運動場地,有效降低降雨的影響。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綿陽擁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26家,“兩院”院士占全省近一半。如何立足科技資源稟賦為海綿城市建設賦能?綿陽的做法是,積極引導當地專業建筑建材企業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借智科研院所,激發產業躍升。
科技賦能的思路下,綿陽本地企業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開展“海綿施工技術”等20余項課題研究,獲得“城市河道水環境改善方法”等110項國家專利,研發的“彩色透水路面”等被列入《海綿城市建設先進技術與產品目錄》,廣泛應用于各地的城市建設,提升海綿城市建設質效,部分企業獲得“全國海綿城市最具影響力企業獎”。
打造西部地區海綿城市系統化全域建設典范,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綿陽步履不停。
未來三年,綿陽將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圍繞解決強降雨引發的山洪內澇、山溪型河流季節性缺水和提高內河水質的問題,實施九大類194個海綿項目,海綿建設總投資約53億元,立體化、多維度打造“山前盆緣地區洪澇統籌示范”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力爭到2025年底實現55%的建成區面積達到內澇防治標準、雨水資源化利用量等18項海綿城市建設指標要求,全力沖刺海綿城市建設國家示范城市!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