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財政部公布的2022年度示范城市績效評價結果中,福建省3個示范城市均被評為A檔,福建也成為獲評A檔城市最多的省份。
據了解,近年來,福建省住建部門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該省宜居環境建設、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建設品質提升重要內容,積極申報和建設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示范城市,示范引領、探索實踐,在全省大力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更具韻味、更有品質、更加宜居。
目前,福建省廈門市、福州市分別于2015年、2016年成功申報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獲得國家專項資金補助27億元(其中廈門12億元、福州15億元),并如期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其中,福州市在試點驗收中排名第五,獲得了試點獎勵資金1.5億元。南平市、龍巖市入選第一批示范城市,漳州入選第二批示范城市,共獲得國家獎補資金27億元。
頂層設計,繪制海綿城市藍圖 近年來,福建省通過“政策引導、高位推進、加強保障”等方面,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科學繪制海綿城市藍圖。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稱福建省住建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技術要求,抓緊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落實總規控規、加強建設管控,提出分地區分層次推進任務,督促21個設市城市完成了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編制。廈門、福州出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漳州市印發《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實施意見》等推動構建完善的海綿城市建設管控體系。
福建省各試點、示范城市均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在龍巖,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已逐步形成了“職責明確、統籌協調、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在漳州,建立海綿城市建設月度調度機制,市政府分管領導定期召開專題推進會,協調各部門推進海綿城市項目落實。
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政策和資金的有力保障。在強化政策保障方面,南平市推動了《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加強閩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南平市城市防洪排澇管理辦法》《南平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等4項立法工作,提供全面立法保障。在資金保障方面,福建省采取多元資金協同配套舉措,確保建設資金到位,如漳州通過EOD、專項債等多種融資方式籌集,共融資11.41億元,已支付9.03億元至項目建設單位。
全域推進,推動海綿城市落地 近年來,福建省住建廳通過“強化技術支撐、試點示范先行、全域融合推動”為抓手,努力推動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落地落實。
強化技術支撐。2023年福建省住建廳印發《福建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指南》,從行業管理角度,對項目立項、用地審批、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全過程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管控,強化技術支撐。南平市圍繞實際需求,參照國標、省標,結合降雨、地質等本地特征,構建了20項涵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績效考核”的全過程技術標準體系,為南平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保障。
試點示范先行。廈門、福州兩個國家試點城市,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形成了適合南方地域特點、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為全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揮了引領作用。龍巖、南平、漳州三個示范城市積極踐行海綿城市理念,聚焦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利用、水體黑臭等問題,充分利用好城市山水特色明顯、自然稟賦好的優勢,積極探索南方山地河谷城市、環國家公園城市和東南沿海城市海綿建設模式,形成了適合南方地域特點、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為全省和全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揮了引領作用。
全域融合推動。全省結合黑臭水體治理、管網溯源排查、雨污分流改造、滯洪區建設、拆違建路、種樹建景、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等,實施了一批“海綿+”和“+海綿”項目,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據初步統計,至2022年底,全省可滲透面積占比43%。如莆田市結合木蘭溪綜合治理,重點實施城涵河道、北渠、下磨溪等疏浚清淤及生態景觀駁岸治理,推進玉湖、東陽湖建設,加大城市蓄洪抗澇能力。三明市推進市區防洪排澇提升工程,實施源頭雨污分流改造,建立“上攔中疏下排外擋”的防洪排澇體系,系統解決城市排澇能力不足問題。
注重賦能,海綿城市提質增效 在建設中,福建省住建廳因地制宜,結合地形地勢、產業布局、城市建設品質提升,賦能海綿城市建設,實現海綿城市提質增效。
在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中,福建不搞一刀切,而是結合實際,不斷優化技術路線、完善工作體系,在優化和完善中賦能升級。如龍巖市基于山地河谷型城市的地勢高差大,山體徑流量大、雨水徑流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非常規水資源利用不足等問題,充分依托龍巖獨特山水格局,結合雨洪蓄排天然本底條件,總結梳理出山頂建城區、山腳建設區、河谷老城區、河谷新城區等四種樣板類型,通過構建自然生態的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對雨水徑流的控制、收集、利用。
同時,福建突出產業培育,把建設海綿城市作為一項產業來抓,并積極培育新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如南平市通過研究制定支持政策,將科研、生產、運用緊密結合,組建產業聯盟和海綿產品庫;目前已有建筑垃圾資源化、環保型透水材料、環保檢查井等本土海綿產業企業23家,年產值約5000萬元,初步形成海綿產業新業態,并已研發出透水材料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且獲得推廣運用。
此外,福建省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城市內澇治理、城市節水工作,納入城鄉建設品質提升。如南平市經系統梳理,共生成183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其中海綿型建筑與社區51個,海綿型道路廣場33個,海綿型公園綠地22個,海綿型水系32個,管網排查與修復38個,雨水管網及泵站6個,GIS平臺建設與監測設施1個。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