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襟江懷湖,群山環繞,是一座“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漳州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三五”期間共投入71.7億元,建成9大類251個海綿城市項目,先后獲評“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國家節水城市”。
2022年6月成功申報為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申報承諾開展推進工作,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項目推進、資金支持等方面抓落實,努力將漳州建設成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宜居海綿城市。
目前,漳州市已在項目實施、內澇防治能力、水環境、城市品質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鞏固與提升:2022年計劃開工建設157個項目,計劃完工100個項目,在建項目57個,總體進展順利;完成了西湖調蓄湖體、湘橋泵站建設,結合防汛應急調度,市區三大流域排澇能力由不足5年一遇基本達到10年一遇;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城市25條內河均已消除黑臭,部分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城區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得到顯著提升,至2022年污水處理廠進水BOD5濃度均值為86.3mg/L,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為69.33%;完成44個口袋公園建設,推進西湖、林澗、溪流、北倉等滯澇區公園和梧店支渠、九十九主港道等海綿水系建設,有效保護恢復了城市藍綠空間,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 漳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1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漳州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明確示范城市建設任務,統籌調度各部門推進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市區污水提質增效、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市區生態空間管控、示范片區及重點項目建設、全過程管控制度落實六大重點任務和組織領導、政策保障、審批監管、資金保障、監督考核、人才培訓、宣傳引導七項保障措施。建立海綿城市建設月度調度機制,市政府分管領導定期召開專題推進會,協調各部門推進海綿城市項目落實。市海綿辦組織市財政局、水利局、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召開海綿全過程管控工作推進會,進一步細化項目規劃方案審批、方案概算審批、施工圖審查、施工過程監管、竣工驗收等階段分工職責與協調機制。
漳州市堅持系統謀劃、洪澇統籌,推動排水防澇規劃、內河專項規劃同步編制工作。積極對接高校、科研機構,組織開展適宜本地的海綿城市建設應用課題研究工作,形成《漳州市主城區初期雨水徑流污染研究》等3項應用課題成果。針對漳州特色,因地制宜開展標準編制工作,形成《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等規劃設計類標準規范8項,《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材料技術標準》等施工建設類標準2項,《漳州市海綿城市設施維護及運行標準》等運維管理類標準2項。
結合多年降雨數據、洪澇監測數據、水文條件、地形地貌、雨污管網普查數據、閘站能力,漳州市利用模型軟件構建2D管網+河道耦合仿真模型,模擬不同工況下的城市內澇風險,系統評估內澇防治能力,為防洪排澇工程落實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性的定量分析。
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 漳州市積極推進海綿立法工作,結合多年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和多個城市的立法調研經驗,完成《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和《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調研報告》階段成果,提煉固化本地經驗。
為完善監管制度,漳州市出臺包括用地支持、投融資保障、績效考核等23項制度文件,其中形成從控規至運維管理、海綿城市全流程建設管控文件共7份。為簡化方案階段海綿專篇報批要求,市海綿辦聯合自然資源局編制《規劃管控及審查要點》,明確主要控制指標、報送文件內容及深度要求。為保障補助資金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水利局聯合制定《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對中央補助資金的支持范圍、補助標準、資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要求。
為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位,漳州市海綿辦召集市、區所有在建項目的建設單位定期進行宣貫,規范各項目海綿設施建設流程。市海綿辦組織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開展4次集中培訓,就漳州建設項目的優秀案例及錯誤做法進行系統學習、反思,確保海綿設施落得下去、做得準確;組織區住建局、城投市政集團、發展水務集團、教育投資集團等項目代建單位召開7次協調會,規范各項目的海綿建設流程,確保建設過程中各項工作內容具體要求的落實。
為加強督導,漳州市成立審查專班,依托海綿城市建設服務中心和第三方技術服務力量,強化建設海綿項目的技術指導、技術審查、過程監督和海綿驗收工作等環節管控。2022年6月至今已完成50個項目海綿城市專項設計的審查與評審,出具84份技術審查意見。組織技術人員對市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行施工過程監督,就西院湖公園、師院西路等存在問題的項目反饋整改意見44份,對68個項目實施海綿驗收。
進一步推動項目落實 漳州市對申報階段生成的排水防澇、提質增效等一批節點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確保實施項目和系統化全域建設目標相吻合,并就源頭建設項目進行補充和完善;就零星建設項目進行統一打包,引入國企力量組織實施,確保資金、人員、技術力量及時補充到位。經過梳理,共形成6項重點、7類項目共246個,涉及海綿投資約為37.5億元。
為加快推進內澇治理,漳州市修編《排水防澇規劃》,將排澇標準由原來的20年一遇提升為30年一遇;實施78立方米/秒的排江泵站建設,市區強排能力提升約76%;推進實施西湖、溪流、林澗、北倉滯澇區建設,西湖滯澇區公園主湖體已施工完成,新增調蓄容積63.5萬立方米;已完成14個排水單元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市區排水管網清淤修復工程,實現對5.8公里排水管網進行非開挖修復,10.7公里排水管網進行開挖修復。
2022年6月至今,漳州已開展污水管網分區水質檢測4批次、共57處管網、12個小區檢測點采樣檢測,分析排查23個重要風險點并開展整改。針對市區污水廠進水主干管存在破損的隱患,已完成第二污水主干管7.13公里建設工作,項目總投資約2.4億元。
以目標與問題導向,漳州市推進西湖、女排和碧湖3個重點片區約16.82平方公里海綿城市高品質建設。西湖片區以西湖、溪流公園等滯澇區建設為契機,打造“水城共融”的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女排片區結合城市更新推進源頭海綿設施建設及排水單元雨污分流,打造源頭減排的示范;碧湖片區以上美湖、湘橋湖、碧湖3處湖體為核心,結合碧湖水閘、桂林水閘、湘橋湖出江泵站建設,打造“蓄排并舉”的排水防澇體系示范。
進一步加強資金支持 在加強資金使用保障方面,2022年12月,漳州市印發《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掇k法》主要適用于中央和省級海綿建設專項補助資金,明確各級財政、住建和水利部門職能職責,劃定專項資金的項目支持范圍(包括排水防澇設施、公園綠地、濕地、透水廣場、海綿道路、海綿小區、配套能力建設、海綿創建其他支出)和補助標準,明確資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監督審批考核流程。
漳州市在收到中央補助資金2.2億元后,立即按照示范工作要求,經科學研究制定了資金安排方案。截至2022年底,首批補助資金已分三批撥付至各項目業主,已完成撥付項目14個,部分撥付項目2個,完成撥付1.393億元。剩余中央補助資金將結合項目進度在2023年一季度撥付完成,建設滯后的項目將按比例進行核減,多余資金將補助給其他海綿建設項目。
2022年,漳州市區在建及完工項目涉及海綿相關投資16.19億元,其中政府投資4.31億元,占比約27%;社會資本投資11.88億元,占比約73%。截至目前已完成項目總投資301.12億元,已完成海綿相關投資13.34億元。其中,政府投資4.31億元,社會資本投資9.03億元。政府財政投資中,中央補助資金1.393億元,已全部撥付到位;市、區兩級財政籌集資金2.92億元,已全部撥付至項目。社會資本主要通過EOD、專項債等多種融資方式籌集,共融資11.41億元,已支付9.03億元至項目建設單位。
下一步,漳州將強化組織領導,通過建立海綿城市建設月例會制度,強化市領導對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協調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銜接,保障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高位推進及統籌協調;推進立法保障,加快開展《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的研討會,征集各部門、專家及社會意見,進一步結合漳州本地特色修改草案,推進立法工作;優化審批監管,市海綿辦統一協調各部門職能職責,保障規劃設計審批、初設審批、施工審批、過程監督、竣工驗收各環節有人、有計劃、有規程地開展工作,將海綿融入審批流程,在精簡程序的原則下不主動增加額外環節。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