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古稱“淮水”,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它逶迤千里、蜿蜒東去,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和山東5省45個地市。
淮河流域河網密布、湖泊眾多,由于氣候和地理等原因,淮河、沂沭泗河、山東半島沿海諸河三大水系特征各異。但上下游休戚與共,左右岸唇齒相依,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淮河水污染防治歷程證明,孤軍作戰并不可取,千里淮河必須實現協同共治。
2019年5月,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有關部署,作為生態環境部的派出機構,七大流域生態環境監管機構相繼組建掛牌。生態環境部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淮河流域局)自成立以來,著力發揮流域統籌作用,強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流域環境保護“五個統一”(統一規劃、標準、環評、監測、執法),積極構建起“流域統籌、區域落實、協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流域統籌,強化“十四五”規劃落實監管 “我們代表850萬孔孟之鄉人民,向生態環境部各位領導和專家組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2020年6月,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從濟寧市委市政府傳來。
真誠的謝意,源自于2019年,生態環境部啟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當時,濟寧市作為全國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10個試點城市之一,是淮河流域唯一的試點城市。作為濟寧規劃編制試點工作的牽頭單位,淮河流域局先后兩次駐點濟寧,50多天內走遍11個縣市區,對全市18個匯水范圍開展全覆蓋現場調研。
“通過深入調研,我們摸清實情、找準癥結,針對濟寧‘三水’方面存在的問題拿出符合實際、可行性強的規劃措施,高質量完成濟寧規劃要點編制,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試點成果。在此基礎上,按照‘河湖統領、三水統籌、四個在哪里’的原則,精心指導幫扶其他51個地市編制規劃要點,加快推進流域規劃報告文本編制,確定‘十四五’淮河流域設置國控斷面381個,劃定363個匯水范圍和90個控制單元,并因地制宜設定保護目標任務。”淮河流域局副局長程緒水介紹道。
規劃的編制為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勾勒出了目標愿景,而要架起目標和結果之間的“橋梁”,則需要強有力的工作推進。
為推動“十四五”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地,淮河流域局制定了規劃實施監管方案,定期調度流域各省及地市規劃批復與實施情況,現場督導調研連云港等7個地市的規劃落實情況及水生態環境問題,督促地方做好重點任務謀劃和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提煉,以項目實施推動規劃落實。
在此過程中,面對復雜且亟待解決的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淮河流域局亮出了“獨立調查”這把監管“利器”。
“2021年9月,根據生態環境部預警通報,駐馬店市宿鴨湖水庫的庫心斷面連續3個月出現水質劣Ⅴ類情況,隨即淮河流域局啟動了獨立調查,在流域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會商的基礎上,深入現場溯源分析,排查匯水范圍內污染成因,并向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反饋發現的問題,指導并督促開展整改。”淮河流域局監督管理處處長萬野說。
經過1年多的整治,建設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城市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水庫清淤擴容,總磷等面源污染顯著消減,宿鴨湖水庫水質狀況明顯好轉,已于2023年初完成銷號。
從臭氣熏天到清澈透亮,宿鴨湖的“消劣”只是淮河流域局“獨立調查、跟蹤督辦、逐一銷號”的清單管理模式下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的一個縮影。2020年以來,淮河流域局開展獨立調查并向地方人民政府反饋問題的斷面共有9個,目前包括宿鴨湖水庫的庫心斷面在內已有5個斷面完成整改并銷號。
與此同時,淮河流域局突出“三水”統籌,將規劃落實寓于日常監管之中。
水資源方面,密切關注流域內17條跨省重點河湖34個斷面生態流量保障情況,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淮委)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定期分析研判,針對淮河干流蚌埠(吳家渡)斷面、南四湖下級湖斷面生態用水保障不足等多個問題,及時向地方提出保障意見,推進生態用水有效保障。
水環境方面,聚焦城鄉面源污染這個瓶頸問題,利用汛期污染強度分析成果精準研判問題,調研指導流域14個地市開展汛期水污染防治,2021年以來淮河流域連續兩年汛期水質好轉;抓住黑臭水體治理這個“牛鼻子“,2020年以來實地核查水體659個,現場排查群眾舉報信息41條,發現并通報地方52個黑臭水體問題,督促采取控源截污、生態修復等措施。同時,將監管范圍延伸至縣級城市,對20個縣級城市黑臭水體進行調查監測,努力將清水綠岸、鳥語花香還給公眾。
水生態方面,針對沱湖、七里湖等湖泊富營養化問題,調研推動地方開展污染源治理與生態修復;實地調研蘇魯兩省6個地市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情況,推動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同時為摸清水生態本底,2020年起選擇流域典型地區開展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對洪澤湖等重點湖泊進行水生態環境質量調查評估,為水生態考核監測打好基礎。
目前,《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已由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印發實施,明確了淮河流域按照“一橫、兩縱、三湖、四區”的空間布局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淮河愿景將逐步實現。
聯防聯控,推動形成南四湖協同治理合力 南四湖,地跨魯、蘇、豫、皖4省,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輸水通道和調蓄湖泊,也是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河段,對于維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有重要作用。
舉足輕重的南四湖,也是淮河流域局推進流域協同共治的重中之重。
2021年底,在生態環境部的統一領導下,淮河流域局協調四省8個地市建立了南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聯防聯控機制(以下簡稱南四湖聯防聯控機制),制定并落實機制工作規則,每年召開工作會議、印發年度工作要點,推進重點任務落實,機制的平臺作用得到充分彰顯,有利于推進區域協作和系統治理。
同時,以協同治理為導向,淮河流域局牽頭編制覆蓋53條主要入湖河流的河湖保護方案,明確主要入湖河流Ⅲ類的水質目標以及人工濕地建設、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等深化治污措施,并納入重點流域“十四五”規劃。
南四湖中的微山湖,因一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遠近聞名。微山湖地勢低洼,周邊4省均有河流匯入。由于各省排放標準不一,部分區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較松,或者尚未納入排放管控,給流域環境統一治理保護帶來不少困難,也給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安全帶來隱患。
面對排放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淮河流域局會同流域4省生態環境部門,推動編制統一限值的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以下簡稱《標準》)。
“排放標準要體現客觀性和前瞻性,與現行法律法規相協調,還要與4省現行標準,特別是山東、江蘇兩省已經出臺的涉及南四湖流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相銜接,兼收并蓄確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增強可操作性,推動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淮河流域局監測信息處處長王津說。
治污先溯源,找準問題才能靶向施策。近年來,淮河流域局深入落實生態環境部工作部署,連續兩年開展南四湖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情況現場核查,全面查找南四湖周邊入湖排污、水產養殖、船舶航運等存在的問題,跟蹤指導地方加快人工濕地建設、初期雨水污染治理試點等工作。同時,堅持監測先行,常態化開展南四湖流域重要入湖河流及重點企業排污口監督性監測,準確把握南四湖流域水環境質量變化態勢,發現問題,找準病因,及時通報地方134個水質超標及排污超標問題并督促整改,以水質監測有力支撐環境監管。
南四湖聯防聯控機制雖然成立不久,但在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已初見成效。2022年,南四湖流域38個國控斷面中,優Ⅲ斷面37個,占97.4%,同比上升13.2個百分點。
上下游協作,積極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聯防聯控,既能為流域河湖的常態化保護、長效化治理提供保障,也能在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對中發揮作用。對于流域治理來說,跨省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從來都是難點。
過去,由于上下游、左右岸信息不暢、沒有及時有效的風險研判和預警機制,遇到跨省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只能“各自為戰”,往往準備不足或貽誤處置先機。
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防范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2020年5月,淮河流域局落實生態環境部與水利部工作部署,主動協同淮委建立起首個流域層面的跨省河流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協作機制,隨后將流域16個涉省界地市也納入機制。定期組織流域四省開展聯防聯控會商交流,緊盯汛期等敏感時段,科學研判風險形勢,提前發布預警信息,統籌開展問題調查。一系列措施的開展,有效防范了淮河流域水環境風險,上下游聯動協作局面逐步形成。
汛期是突發環境事件的高發期和敏感期。2020年汛期,淮河出現了2007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保障汛期水質穩定成為擺在淮河流域局面前的重要任務。“我們充分發揮協作機制的平臺作用,及時開展水情水質會商研判,向各地發出預警信息5次,指導地方妥善做好水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淮河流域局執法應急處處長舒衛先說。在淮河流域局與地方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汛期淮河流域未發生跨省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
同時,淮河流域局深化“測管”聯動機制,以自動監測、精準研判、及時預警努力實現“防患于未然”。大力發揮流域監測與科研中心技術支撐作用,實現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同步共享淮河流域國控斷面月度與實時水質數據,與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共享多種生態環境相關數據,強化與淮委的水文信息、南四湖流域各地的水質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利用國家水質自動站等數據實時掌握國控斷面水質狀況,針對水質異常斷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第一時間深入現場、指導地方排查溯源,成功應對河南駐馬店洪河水質異常等多起事件。
自組建以來,淮河流域局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堅決服從生態環境部統一調度,打破流域監管邊界,從長江之畔到渤海之濱,從南國花城到北國冰都,累計選派151人(次)參加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長江黃河警示片拍攝以及長江黃河流域和環渤海排污口核查等工作,牽頭負責洛陽大氣強化監督幫扶工作,持續攻堅近兩年,助力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以治污攻堅戰場作為練兵場,既有力支撐了生態環境保護中心任務,也在實戰中鍛煉了干部隊伍,持續打造生態環保鐵軍,先后有30人(次)受到生態環境部相關部門表揚。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