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港城進入汛期,汛期可能帶來連續降雨或短時強降雨,這將是對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又一次“大考”。連云港市于2017年獲批第二批海綿城市省級試點,試點區域為玉帶河片區和徐圩核心區,試點項目為42個。據介紹,海綿城市項目的相關設施對雨水的“源頭減排、調蓄并舉、超標應急”等系統化功能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截至目前,42個試點海綿城市項目已基本完成,那么這些項目對城市防汛能否起到調節作用呢?
項目改造提升雨天出行體驗
夏日的海州櫻花園綠意盎然,該園另一身份是海綿城市試點片區子項目。其外側的雨水花園、濕地花園以及色彩鮮明的人行道透水鋪裝格外惹人注目,這些都是新增的海綿城市設施,路旁還配有能夠實時檢測雨水量和水質的檢測儀器。
“現在雨天走在透水鋪裝的人行道上,我的鞋子也不會濕,雨天出行體驗好多了。”附近的居民陳女士說。海綿城市項目完工后,櫻花園一帶雨天積水的問題得到很大緩解。此前兩次暴雨,路邊的生態滯留池不僅很快匯集了路上雨水,還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這些都是周邊居民的生態福利。
附近玉帶新村、興業小區等老舊小區改造中,同樣加入了海綿城市改造相關元素。針對該小區基礎設施老化、雨污管道不分等問題,建設單位也進行了海綿化改造。通過增設雨污分流管道系統、雨水花園等形式,改善小區品質,提高排水能力。
部分小區初嘗海綿城市福利
“這兩年小區大面積積水問題得到了緩解,基本上很難遇見積水嚴重的情形了。”玉帶新村小區的薛先生表示。該小區內外自從進行下水道更換、雨水花園改造后,很多居民基本不用擔心一到雨季就“蹚水”的問題了,即便局部有些“小水洼”,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為什么創建海綿城市之后,小區遇到持續降雨還是會有輕微積水?”不少居民也發出疑問。
“海綿城市并不是單指某個城市建設項目,而是一種城市發展的系統性理念。”面對市民群眾疑問,市住建部門相關負責人馬先生表示,雨污分流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舉措之一,并非所有的地區都有條件進行全部改造,只要是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目標,那就是達到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
從目前情況看,建設海綿城市緩解設計標準內的降雨事件產生的積水內澇問題是可行的。海綿城市相關的設施能夠緩解內澇積水,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這一問題。
城市防汛需更多配套措施
近年來,從省級試點片區到全域海綿推廣,連云港市先后出臺《連云港市海綿城市運維導則》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按公園綠地、道路廣場、河道水系、建筑小區等類別,區分“滲、滯、蓄、凈、用、排”功能要求,結合口袋公園體系化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實際情況,開展“嵌入式”海綿設施建設。2023年連云港市計劃完成16.73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任務,截至4月底,連云港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已達28%。
未來連云港市將緊緊圍繞省、市確定的“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0%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目標,合理分解年度目標任務,督促各責任主體保質保量完成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任務,服務城市更新,完善城市配套管理。
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內澇的緩解作用毋庸置疑。海州區住建局市政監管科肖丹表示,但當遭遇超過設計標準的暴雨時,還需要結合泵站強排水、河道蓄水空間預排空以及歷史積水點的應急處理處置等措施,以應對解決積水點問題。
來源: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