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一個個綠地小園林映入眼簾,園內河水清澈、水草豐茂、鮮花綻放。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隱患重重,不僅水質差、景觀環境差,還容易內澇。2020年12月,新沂市結合海綿城市試點建設要求,啟動第一中學景觀工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于2021年7月竣工,總建設面積約19公頃,其中海綿城市建設面積約3.3萬平方米。項目位于試點區“泛水環”主干水系周邊,是新沂市多維水環工程的重要節點。
問題導向找痛點 找準問題,方能“對癥下藥”。項目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美麗校園建設。經調查發現,學校存在三大痛點。
學校雨污水混流、排水系統混亂、內澇風險性較高。校園外部管道輕工南路西側受管廊影響,導致管網被封堵,僅剩東側管網排水,北京路市政管網損壞嚴重,排污能力差。校園內雨污水管道錯接嚴重,雨污水混流,排水路徑較長且單一,排水管徑偏小,形成淤堵,導致排水不暢、大量積水,造成嚴重內澇。
校內水系脈絡割裂,未形成循環系統。圖書館前景觀水系建有微循環系統但未啟用,且未與南側水系連通,循環自凈能力不足,水質有待提升。主入口處景觀河道均為硬質護坡,生態系統未構建完全,校內水環境質量迫切需要改善。
校內基礎設施薄弱,景觀生態效果較差。校園內綠地缺失,苗木死亡較嚴重,上層喬木以常綠為主,闊葉樹種居多,季相特征不明顯,色彩單一。綠地整體高于周邊道路,外圍使用綠籬圍繞式種植,既無通透性,又阻礙綠地排水,大量草坪未充分發揮生態調蓄和凈化作用,整體景觀效果有待提升。
對癥下藥破“三痛” 根據學校內排水系統分區(建筑、綠化、鋪裝等)、既有豎向及其他建設條件,項目組決定采用化整為零方式,細化大排水分區,共劃分24個匯水分區,并以每個分區作為單獨的核算分區。按照《新沂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及《新沂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的指標與設計要求,結合現場情況,經過多次實地調研,項目組制定了“先集后散、系統串聯、整體循環、綠灰結合、綠色優先、全過程徑流控制”的治理方針。
實施管網改造工程。按照校園勘察情況,施工中首先轉換校園雨水管道接口,將校園雨水管網接入新戴南路新設雨水管網,管道設置雨污水各3處接入口,保留原先主要雨水排水管道,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新建d300mm——d1200mm雨水管道1805.6米,在食堂、停車棚、操場新增雨污水接口共6處,校園雨水總體接入新戴南路雨水管。保留校園內主要污水管道,取消食堂周邊及操場北側的蓋板溝污水排水方式,在操場東側新建污水管道259米,接入新戴南路污水管。同時對雨污水管徑進行提升,將管道管徑d300mm提升至d500mm、d400mm提升至d600mm、d500mm提升至d800mm,總計約2709米。對排水管道進行清淤,在校內雨水口安裝截污掛籃8個,在有效減少垃圾流入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工清理。設置截水溝,保障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排水效果以及低排水分區的排水安全。

改造后一角
實施校內水系循環連接工程。新建2個循環泵和302米循環管道,從調蓄池抽水至圖書館水系,形成水系內循環。景觀水位下降時,通過循環泵利用泛水環對校園水系進行補水及外循環。為了水系連接,擴大了西南側原有水體周邊的綠化,增加濕地景觀1000平方米。利用原有循環水泵抽水至南側景觀水體西端,通過濕地池循環凈化景觀水質。同時將圖書館周邊、學校東南角和南大門周邊區域雨水經過生物滯留池、植草溝等海綿設施預處理后引入景觀水體,圖書館水體通過“連通管——卵石溝”與南側水體連通,在景觀水體西側設置人工濕地,經過人工濕地進一步調蓄凈化的水體通過循環泵回流到圖書館水體,從而形成水體循環系統。在西側自行車棚設置雨水緩釋器,截污過濾雨水徑流。路面、鋪裝、綠地的雨水經散排或植草溝等收集轉輸后,進入生物滯留池(過量雨水溢流進入市政管道),建筑屋面雨水經立管收集散排后,通過雨水花壇、雨水花箱、雨水桶、雨水過濾器等設施,超標雨水溢流進入雨水管道。
實施校內基礎設施更新、景觀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對綠地進行系統的海綿化改造,利用下洼綠地、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實現雨水凈化、涵養水源。根據學校特點及位置綜合打造了生物滯留池39個、高位雨水花壇4個、雨水花箱4個、植草溝325米、雨水濕地約900平方米。其中,南門以東為景觀濕地,充分發揮生態調蓄和凈化作用,濕地中搭配水生美人蕉、路易斯安娜鳶尾、耐寒睡蓮等耐水、易管護植物,并在建筑物周邊布置高位雨水花壇,優化校內綠地布局,打造海綿景觀節點。校內路面改造綜合采用了多種海綿技術措施,將原混凝土路面部分維修后加鋪瀝青,既提高道路耐久性,又增加路面豎向高程,更新路牙石約595米,更新后的路牙石采用開口式設計,便于收集路面雨水,使雨水進入校內濕地得到凈化及蓄存;教學樓前后采用透水鋪裝約53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1494平方米。通過上述多種海綿技術的組合運用,使得學校景觀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提升。
新沂市第一中學景觀工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既解決了學校場地有內澇、雨污排水管混接、排水不生態、景觀品質差等現狀問題,又實現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目標,為其他學校等公建類地塊的海綿化改造提供了技術及經驗借鑒,于2023年5月被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省級海綿城市優秀工程項目一等獎。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