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海綿城市建設有什么新趨勢?新項目的海綿城市建設如何“避坑”?
6月30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在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研發基地召開了2023年度海綿城市建設培訓會,業內專家齊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用足“繡花”功夫 慢工出細活
“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和釋放雨水,彈性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重慶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莫天柱在授課時說到,隨著海綿城市的推進,人們對海綿城市出現了“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實施不系統”等問題。“比如,很多人認為海綿是吸收所有的雨水,實際上它只能控制有限的徑流,并不能解決所有的雨水問題。”
重慶是一個典型的山地城市,莫天柱說,“道路縱坡大,瞬時雨水徑流量大、峰值靠前,同時,地表土壤薄,雨水不易存蓄,雨水沖刷作用明顯,雨水中攜帶污染物較多,因此,在重慶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尤為重要。”
莫天柱說,海綿城市理念,首先是轉變原有城市開發建設模式,優先利用綠色設施如植草溝、透水磚、雨水花園、下沉綠地等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與此同時,海綿城市并不是很高深的東西,也不是費錢的工程,但是建設海綿需要下“繡花”功夫,精心設計、施工、管理,比如合理劃分匯水分區、合理組織雨水徑流等,做好細節控制。
近年來,重慶市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逐年增長,截至2022年底,海綿城市達標面積626.9平方公里,占建成區比例34.2%,預計2023年將會達到39.7%。
比如,重慶首個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示范基地就充分體現了海綿城市的理念。花園按照不同構造、不同植物搭配,打造出6個典型雨水花園,可收集、凈化廣場約2000平方米不透水地面的雨水徑流,部分凈化的雨水儲存到蓄水池,晴天便能用于雨水花園基地澆灌,在有效降低初期雨水匯集強度和面源污染的同時,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賞心悅目、清新怡人的景致。
合理設計 讓海綿緩解城市內澇
近年來,城市內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較大災害。一方面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降水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另一方面城市建設不合理,破壞天然海綿設施,擠占行洪通道和滯蓄空間,雨水系統設計也不能滿足內澇防治需求。
“海綿城市就是通過雨水徑流的控制管理,使城市在應對洪澇災害和維持生態環境健康方面更具彈性。”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盛國榮說,海綿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舉措。現代治澇理念要將源頭減排、城市排水、內澇防治和城市防洪作為一個系統來整體考慮,強調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控制,不盲目擴大排水管渠規模,充分利用源頭減排設施和大排水系統。
實際上,溝渠生態系統設計得當也會有助于排澇。
“溝渠盡量不采用‘三面光’形式,這種設計只有行洪功能,影響水生態,景觀效果差。”盛國榮說,同時,水下生態系統要考慮沖刷和泥沙沉降覆蓋問題,可用一些沉水植物、水生動物、生物菌劑,讓泥沙不堆積。此外,河岸邊的消落帶不設透水鋪裝和滯留設施,減少泥沙堵塞,提高植物存活率,讓海綿的功能不受影響。
盛國榮說,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綠色屋頂、綠地等源頭減排設施,以及雨水管道、溝渠、調蓄池、泵站等雨水管渠,加上行泄通道、調蓄設施、排澇泵站等排澇除險設施,它們的合理設計利用,能夠大幅緩解城市內澇。
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