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忠市利通區城南生態文化公園的建設,讓城市更加生態宜居。
6月17日一早,住在吳忠市利通區明珠公園附近的馬曉云習慣性地去公園跑步。作為健身愛好者,她對明珠公園內的紅色健身步道十分滿意:“和一般步道不同,這里的步道有好多小孔,不管是下雨還是旁邊的綠化澆水,都不會留下積水,對我們這些‘跑步族’特別友好。”
從空中向下俯瞰,明珠東路南側的明珠公園如同“綠肺”一般綴于利通區的中心地段。讓馬曉云稱贊的健身步道,是由透水混凝土鋪設,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孔能保證下雨或綠化養護后的流水能迅速滲透到地下蓄水池,保持步道干爽。
近年來,吳忠市著手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先后完成明珠公園、興隆公園等綜合公園園路及廣場的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改造。通過對公園、廣場等地的提質增效,吳忠市不僅有效解決了雨后積水問題,也讓當地居民出行變得更加方便。
在馬曉云等當地居民眼里,天藍、地綠、水清的變化源于城市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實際上,這些變化大多和吳忠市“海綿”元素的逐年增加息息相關。
吳忠市中心城區所處流域是缺水地區雨量相對豐富的區域,市區規劃區內水系較為發達,且均勻分布于城市周邊、網系節點。該市開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除可以通過山洪攔蓄回用、城市水體調蓄利用等綜合措施提高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外,也能借助山前、河道、河口等多級空間預控和調蓄,一定程度提高城市發展韌性。
“這些年,我們先后完成22條31.2公里人行道、近20萬平方米公園、學校等內部路面海綿化改造。”吳忠市市政建設管理中心主任劉曉娟介紹,該市同時累計新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網17公里,改擴建排水管網72公里,在市區形成五大排水分區。
今年5月,吳忠市成功入圍15個“十四五”第三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之一,讓這座城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未來“行進表”更添了幾分信心。
自今年起,吳忠市將重點圍繞黃河、苦水河,從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濕地恢復等方面,謀劃實施黃河寧夏吳忠段綜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關鍵項目,不斷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強化流域水安全建設,著力修復流域生態環境。打通與黃河、苦水河通道,實現城市內外河湖聯通,在水系重要節點建設生態濕地,并充分利用零散地塊、道路兩旁等綠化空間,見縫插綠、垂直綠化,重塑城市生態。同時,吳忠市還將采用必要的泵站、調蓄池、廠站等設施減少城市點源污染,并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優先解決污水管網不完善、雨污混接、內澇積水等涉水問題,對部分管網進行修復和排查檢測,暢通城市排澇通道。
“示范期間,我們將緊緊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精心實施好八大類80個項目,力爭到2025年海綿達標面積占比超60%,主要指標明顯提升,與2030年目標實現有效銜接。”吳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金岳普介紹。
來源: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