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是新時代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案,也表現出我國公共政策試點的典型特征。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同年,《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發布。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啟動,并產生第一批由中央財政支持的16個試點城市。
可見,“海綿城市”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部門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所進行的具有探索和試驗性質的改革。
2019年,中央組織部組織編選“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叢書。我有幸參與到該叢書的編寫工作中,負責生態文明卷“海綿城市”案例的調研和寫作工作,深入江西省萍鄉市開展田野調查和專題研究。通過調研學習,對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有了一定的認識。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有著清晰的政策目標。試點開始前,中央就提出了明確清晰的政策目標,確立了“海綿城市”的概念、范疇和技術要求。通過競爭性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申報審批政策,選擇一批具有政策試點迫切性、可行性和示范性的城市作為試點城市,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開展政策試點,鼓勵地方的創新和積極探索。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政策內容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考慮對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進行修復,并建立韌性和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在城市空間范圍內,修復城市內部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考量。同時,也必須考慮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重構城市內部物質空間,改善生態環境和應對自然災害,建構具備良好韌性的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具體措施為:保護原有生態系統、恢復和修復受破壞的水體及其他自然環境、運用低影響開發措施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等。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政策工具是上級組織試驗與下級自發試驗的緊密結合。在調研中發現,“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政策工具具有通用性和地方性結合的特征。通用性表現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建設方面的一般性政策工具。如,綠地規劃、道路規劃、人居環境規劃、建筑設計、建筑材料選擇。地方性表現為在“海綿城市”實踐中的基層創新,如,利用地方產業的工業廢料生產透水道路鋪裝材料、因地制宜針對老舊居住建筑設計、建造樓頂雨水收集設備和排放系統。上級組織試驗的成果形成了通用性的政策工具,下級自發試驗的成果形成了地方性的政策工具。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成功經驗可以為今后的城市建設政策試點工作提供如下啟示:
一是,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面向我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設計明確清晰的政策目標。
二是,采用競爭性的申報審批機制,鼓勵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到政策試點中。加大中央對關鍵性政策試點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規范的專項資金使用、審計和管理制度,提高示范城市和示范項目的示范效應和綜合影響。
三是,在政策內容方面注重一般和特殊、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充分考慮我國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在發展階段、氣候特征、生態環境、地理位置、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客觀差異,將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約束性和指導性相結合。
四是,推動上級組織試驗與下級自發試驗的緊密結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廣大市民參與政策試驗的主觀能動性,合民心,集眾智。一方面,推進適合本地實際的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的政策工具的設計和實施;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地方性政策工具的設計和實施,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五是,進一步加強我國城市建設政策試點的國際化傳播,與高等教育、職業培訓、國際合作研究緊密融合,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
作者簡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更新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與城市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德國友好協會理事。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