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平坦的大道、郁郁蔥蔥的草木、碧波蕩漾的湖水,浙江省溫嶺經濟開發區,就像一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璀璨明珠。
盛夏時節,漫步于湖岸綠道,踏過婆娑樹影,呼吸著海風的氣息,一切都是那么生機盎然。
一群群白鷺在濕地公園里嬉水覓食,釣魚愛好者悠閑地坐在碧水橋頭拋竿垂釣。近年來,溫嶺經濟開發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規劃實施“六湖具美”治理工程,實現區內27條河湖互聯互通,形成循環型水系網絡,以水潤城、以水點睛,構建出一座現代親水新城,一幅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生態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展開來。
“全域海綿”理念,打造綠色城市樣本 溫嶺經濟開發區能有今天這樣優越的生態環境,得益于從城市建設之初就開始實施的“海綿城市”建設。
自2016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我市采取源頭分散控制、應用各類生態化工程、創新產業準入審核體系等多種措施,在經濟開發區全域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高效循環利用水資源的同時,有效減少面源污染,減輕河湖水體凈化壓力。
“在道路管護的工作中,我們一方面會選用易管護的苗木來進行綠化建設,另一方面會因地制宜,采用專門的雨水排污系統,來對新區的整體路面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效規劃。”經濟開發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太龍一級公路經濟開發區段起點為金塘南路,終點為龍門沙灘。這條全長3.9千米的公路兩側綠化帶里,均設置有一條6米寬的植草溝,道路沿線每隔1千米還設置有一處“雨水花園”。下雨時,路面上的雨水經過綠化帶過濾進入兩邊的植草溝里,通過植草溝滲透初步凈化后再匯流到“雨水花園”中,經“雨水花園”二次凈化后的雨水才允許排入河道。
此外,道路南側綠化帶內還設置了一條慢行系統,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裝,來保證徑流量控制率要求。這條“海綿道路”的建設,只是經開區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現階段,千禧路、金塘北路、松鶴南路等市政道路均已部署完成生態化排水系統。走在這些路面上,你將看不到一個窨井蓋,所有的綠化隔離帶都低于路面,且綠化隔離帶每隔幾米就會有一個溢流口。
目前,作為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嶺經濟開發區已建成生態化排水系統的“海綿道路”30條,總里程55千米,有效地控制了道路的面源污染。
經濟開發區已成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板和典范,金塘北路及標準廠房等被列為第一批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
廠區里的“雨水花園”,既治污又治水 在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的廠區,我們能夠看到這樣一幕宜人的自然畫面:清澈的人工湖、游魚、水草、細石,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
早在2013年6月,經開區便率先在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聯合齒輪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試點以“雨水花園”為標志的雨水生態化利用系統。
落在地上的雨水,經過綠化帶、沙石層、透水磚過濾,匯入人工湖中;落在屋頂上的雨水,則由虹吸斗收集,凈化后儲存在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中,經處理后用于高溫天鋼構屋頂噴淋降溫,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這套雨水生態化利用系統也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雨水花園”。
據初步統計,該系統雨水收集有效容積3900立方米,年可利用雨水近1萬噸,5年左右便可收回成本。如今,經開區內的每家入園企業都建有生態排水系統。且每一個項目入區前,都要由專家集體評估論證,對項目的畝均產值、稅收、設備、能耗、環保等12項指標進行現場量化評估,達到標準的方可獲得入區資格,實現從源頭上控制污染,保護新區空氣質量和河湖水質。
近年來,經開區要求每個廠區設置雨水塘,廠區內雨水均先匯集到雨水塘,僅允許雨水塘的溢流管與市政雨水管連接排水,削減初雨污染的同時,解決了污水偷排的管理難問題。如今,經開區內已建設了142個“海綿廠區”,共計7.5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標準廠房二期作為“海綿廠區”的典型,利用雨水立管,實現了屋面雨水的收集與過濾,有效解決路面徑流污染。路面雨水經過濾、凈化后進入雨水濕塘,整個海綿系統不僅提升了廠區環境的品質,而且保證了整個廠區的生態功能。在結合“雨水花園”和生態草溝等設施營造植物群落景觀的同時,使得城市道路工程獲得“近自然”的景觀效果,很好地詮釋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要素“滲、滯、蓄、凈、用、排”。
修復濕地公園 ,繪就生態新畫卷 乘車環龍門湖一周,就會被這里美麗的景色深深吸引,粼粼碧波之上,到處有白鷺、灰鷺、野鴨在嬉戲覓食;清風徐來,蘆葦搖曳,隱約可見三五成群的釣者專注垂釣。
位于經濟開發區的龍門湖生態濕地公園,是一個集都市農田、濕地凈化、鳥類棲息、環湖綠道、科普教育、濱湖度假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濕地公園。如今,這里是經開區的一張嶄新名片。
2014年,龍門湖濕地入選為浙江省首批重要濕地名錄。濕地總體規劃面積784公頃,其中綠化面積260公頃,湖面水體面積205.1公頃,道路廣場1.3公頃,是咸水與淡水環境過渡的區域,融合了多種多樣的濕地元素。
在濕地保護管理的過程中,經開區利用灘涂圍墾區這一獨特的濱海生態優勢,在編制規劃時,注重水生態與濕地的保護,使之從單純的生態水文景觀轉變為兼具海綿體質的生態蓄水區,既能充分吸收區內多余雨水,又能起到污水處理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呼吸”能力和“解毒”能力。
同時,經開區一方面盡可能保留了原有海溝,與新開挖的生態河道形成有機的生態網絡,不斷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另一方面,先于企業投產前建好污水處理廠,配套部署尾水深度處理工程“人工濕地”,尾水經過由水生植物、微生物、微型動物以及處于水飽和狀態的填料層處理后再排入河道,不僅提高出水水質標準,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能力,還能有效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極大程度上滿足水環境景觀功能目標,讓遠期區內的河湖蓄水能夠真正作為儲備水源使用。
如今,龍門湖生態濕地全區水面率達到26.2%;濕地一期工程等3個項目均已完工,濕地內棲息生長了多達79種的野生鳥類和30種的水生植物;出水水質可以達到四類和三類的水環境目標,做到為完善水生態機制管理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