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攤開武漢地圖,黃孝河、機場河呈倒“人”字形,依次流經江岸、江漢、硚口、東西湖等城區,經府河匯入長江,流域總面積126平方公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條河流的活水來源被切斷,河道自凈能力逐步喪失,黑臭問題接踵而來,其治理難度,被行業專家稱之為諾貝爾級難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近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城建局獲悉,作為河流上游的“首站”,江岸區通過城市內澇治理、老舊小區海綿改造、黑臭水體整治等多重手段,結合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建設理念,創新打造流域治理的新樣板。
系統治理
昔日黑臭河有了新樣貌
8月15日上午,江岸區黃孝河橋北的黃孝河機場河流域智慧管控平臺,一面長約5米的藍色電子大屏實時閃爍,大屏上,天氣狀態、水質狀態、溢流污染預警等一目了然。
作為華中地區首個城市級流域治理體系智慧管控平臺,其可通過物聯感知,對流域內污水處理廠、排澇泵站、生態補水泵站等設施的449個工藝運行數據進行集成,實時監測流域水量實況。
這是江岸區深入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黃孝河、機場河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輻射人口約242萬。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漢口地區的快速發展,晴天污水直排河道,雨天合流制溢流難控制等現象,導致兩條河道發生黑臭,嚴重影響沿岸居民生活。
“要想治水,先消黑臭。”碧水集團項目管理部李琦介紹,2017年,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啟動,對兩河道進行了清淤疏浚;2018年起,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PPP項目啟動,圍繞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理洪澇、運維智能化四大目標,實施8大類21個子項工程。
2019年,黃孝河機場河流域治理PPP項目啟動。“流域治理,可以理解為‘一條龍’式的治水機制,需要從河里拓展到岸上,從末端延伸到源頭,最終徹底消除河道黑臭,提升水體水質指標,恢復河道生態服務功能。”李琦說。
據介紹,流域一期主要包括64.2公里城市主干排水管網檢修及6.2公里機場河明渠清淤,修復后的黃機流域主干行洪通道過流能力恢復20%以上,相當于在城市高密度建成區內低成本再造一個中型污水廠。流域二期則包含黃孝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江水源生態補水、明渠拓寬節點改造工程等五個子項。實現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兼顧、岸上岸下協同的全要素系統治理。
未來,其將與流域內諸多設施一道“發揮合力”,形成“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健康水系格局,再現“百年黃孝河,十里再流芳”。
源頭減排
海綿元素“藏”于市民房前屋后
亮眼的彩色地面、多彩的植物花園、透水的游樂場地……8月15日,江岸區溫馨路一側的岱山村水滴公園內,居民們在此休閑健身。
“這里原先是一處活動板房堆放地,與北側岱山游園有約3米高差,環境與周邊存在割裂。”項目建設單位大洲設計公司尹陳介紹,進場后,項目擬采用系統化的思路打造一個全新的“海綿型”公園,使其與黃孝河明渠生態帶、岱山游園“無縫銜接”,成為一個整體綠地。
尹陳介紹,該公園以水滴為設計主題,共分為“水滴花園”“泡泡劇場”“冰川花園”“霧森長廊”“漣漪草坪”和“雨水花園”六個景觀片區。
漫步公園,寬約2米的園路兩側,鵝卵石小徑供雨水自然下滲;在“泡泡劇場”景觀區,EPDM彩色透水鋪裝腳感舒適,游戲場地下埋設盲管;“雨水花園”景觀片區,5處下沉綠地內美人蕉、鳶尾生長旺盛……系統改造后,水滴公園年徑流量控制率達到84%,污染物削減率達到了70%,遠超目標值。
江岸區城市密度大,40個已完成的老舊小區海綿改造備受關注。在青青美廬小區,海綿的“觸角”已延伸至居民家門口。
“以前一下雨,小區樓下總是坑坑洼洼,踩在磚上水濺一身。”家住3棟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如今不僅全小區的步道換成了透水磚,每棟樓前也新修了臺階,下雨天再也不怕濕鞋。
項目監理負責人繆江來介紹,除了道路上的透水磚吸納、下滲雨水;小區內略低于地面的雨水花園內,草本植物自然涵養水分;不能被自然吸滯的雨水經砂石墊層、透水混凝土、級配碎石層等逐一過濾,匯入綠地;超過海綿設施吸納能力的徑流,進一步通過雨水箅子排入市政管網。經海綿設施凈化后的雨水可用于社區綠化、道路澆灑及洗車。
鼓勵創新
技術運用助推右岸大道品質提升
從覆蓋全區的流域治理,到海綿理念“潤物細無聲”地潛入公園、小區等,每一次蝶變升級都離不開前端的技術改良。
“2015年以來,可以明顯看到,傳統的仿石磚等硬質鋪裝部分被透水瀝青、透水磚取代。”8月15日,長江設計集團市政交通院道路部副主任尹祖超以右岸大道為例,向記者介紹了項目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應用情況。
長江主軸右岸大道工程北起二七長江大橋,南至張之洞路,全線改造為雙向6車道,全長約11.38公里,于2019年完工。
“該道路離江近,處理好‘水’的問題是關鍵。”據介紹,人行道路段有硅砂透水磚、透水混凝土等“海綿基層”,豎向收納路面雨水;道路兩側的站石底部間隔取開口式,雨水由此橫向排入綠化帶,對路面雨水徑流進行充分的蓄存、凈化,超出能力部分再通過溢流口排入市政排水管網。
部分臨江商鋪地勢低于路面,每逢下雨積水回流,給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多次現場踏勘后,項目團隊提出在部分臨江商鋪與人行道相接處加設縫隙式排水溝與擋水平緣石,并在路面下方設置有變厚度透水基層,增加透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
尹祖超表示,下一步,將針對海綿透水材料、養護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進一步提升海綿城市建設水平。
江岸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江岸區已建成海綿城市面積21.3平方公里。下一步,將重點推進黃孝河建設渠上游下游匯水區、二七濱江商務區等重點片區的海綿城市建設。
同時,加強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及應用,著眼流域區域,系統施策,因地制宜,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內澇防治、河湖綜合治理、城市更新等工作有機結合,增強城市韌性,提升居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