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解放夏令行動陸續收到來自閔行區和松江區市民的幾則求助,稱家附近河道有部分河段水質變差,底部黑色淤泥不斷上翻,臭味彌漫,給周邊居民生活帶來影響。盡管相關部門曾采取過清淤、打撈等措施,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好,他們呼吁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徹底解決黑臭問題。
記者留意到,市民提到這些發黑發臭河段被統稱為河道“盲腸”,因流動性較差淤積嚴重,黑臭問題時常反復。正逢夏季,河邊散步成了市民朋友休閑的一大去處,對水質的關注度也隨之上升。那么,與一般河道相比,“盲腸”河道治理究竟難在哪兒?如何才能根治黑臭問題?帶著疑問,記者展開調查。
黑臭引發居民投訴
位于閔行區西南部的北竹港,河面寬數十米,兩岸草木豐茂,是沿線居民觀景的不二選擇。而且,由于比鄰上海康城這一大型社區,河邊建設的莘福路步道人氣不低,一到傍晚,步道上便滿是休閑鍛煉的人群。不過,市民曲先生發現,最近每每走到美莘商業廣場對面,一股臭味便撲鼻傳來,仔細一找才發現,原來是北竹港向東蜿蜒出來的一小段河道里“有了異味”。
在他的指引下,記者前往該河段查看詳情。臭味正是源自一段長約20米、寬約16米的斷頭河,河道被岸邊整整齊齊的石磚圍成了一塊方形區域,內里的河水幾乎看不到流動,上面還漂浮著大片大片的黑色物質,越靠近臭味愈發難聞。記者在一旁的綠化帶內找了根樹枝,想看看黑色物質到底是什么,沒想到一碰觸,黑色物質馬上散開在了水中。似乎是為了防止黑色物質的擴散,這段“盲腸”和北竹港大河的交界處用一排防污簾做了物理分隔,不過,阻截的措施并不嚴密,在靠北的區域還留有一個缺口,大量的黑色物質順著缺口,流向大河流域。
△北竹港的“盲腸”段:河面上漂浮著大量黑色物質。
△缺口處,黑色物質順著水流流出。
“幾乎每年水位低的時候都會這樣,太臭了。”正在附近散步的一位大爺告訴記者,這里水流不暢,雜質沉淀,幾乎一到夏天,都會出現黑臭。路過的另一位大爺接茬道,“河道保潔光打撈水上的雜質,根治不了黑臭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這里的水不流動。”
而在松江區閔塔路1751弄,小區居民也被時常反臭的河道困擾著。“東西流向的流域狀況良好,就是北側延伸出來的這段,經常黑臭,還在小區里。”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名居民如是描述。8月9日,記者前往恬潤新苑,看到了這條總長840米的恬潤河。正如市民所說,河道整體造型呈現“丁”字形,東西兩側河水分別匯入了小區外的油墩河和新村公路旁邊的河道,向北側分叉出去約為100米的河道,綿延流入小區內,成了斷頭河。記者到時,黑臭現象并不明顯,只是看到水面上漂浮的綠色植物較多。不過,一位阿姨聽聞記者來調研,忍不住吐槽說:“最近幾天下雨多,水面上漲了,就不怎么臭了,前陣子降雨少,特別臭,在家打開窗戶都能聞到味兒。”
△恬潤河的“盲腸段”。
黑臭原因何在? 實際上,這樣一端與河道聯通、另一端封閉的水體,便是居民口中所謂的“盲腸”河道,又稱斷頭浜,在水系密布的上海十分常見。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戴雅奇介紹,“盲腸河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更多的則是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
對此,記者根據河道邊豎立的河長制信息公示牌聯系到了閔行區水務所河道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處原規劃要加開河道,但遲遲未落實,故此段河道變為了“盲腸段”。而松江恬潤新苑小區緣何形成了百余米的“盲腸”河道,記者撥打河長制信息公示牌的電話試圖詢問詳情,但一直未聯系上相關部門。
至于北竹港“盲腸”河道的水質惡化問題,閔行區水務所河道科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主要系河道淤積以及水位較低時底泥上浮。戴雅奇進一步補充解釋,盲腸河道水流不暢,水體流動性差會導致各類污染物聚集,并帶來水質惡化、浮泥及藍綠藻滋生類等問題。主要是因為水中的有機物不斷消耗溶解氧,使得水體出現缺氧情況,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促進有機物分解、腐敗、發酵,產生甲烷、硫化氫等氣體,附著在底泥表層中,隨氣泡一起上浮,最終在水面形成了一塊塊的灰黑色泥斑,同時產生難聞的異味。而天氣越熱水溫越高,微生物的厭氧反應越劇烈,釋放的硫化氫、甲烷等氣體越多,異味也越大。
“換句話說,盲腸河道本身的特性使得水質問題易反復”,戴雅奇說,“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要予以更大的關注。”
如何有效治理“盲腸”河道? 針對北竹港盲腸段和恬潤河盲腸段,閔行區和松江區相關部門都有過回復:后續將會設立項目,開展河道清淤工作。不過,居民們對于反復治理反復黑臭這一現象似乎意見頗大,甚至干脆提出“既然本身難管理,水域面積這么小,是否可以填埋處理”的提議。
這一想法可行嗎?兩區相關部門均表示不可以。戴雅奇也表示,目前上海所有河道均登記在冊明確了編碼,不能隨意改變河道走向和面積。此外,河道對城市防洪除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不能簡單粗暴的以填埋方式解決河道問題。
那么,水質易惡化的“盲腸”河道是否存在更加有效的治理手段?戴雅奇認為,應先排查入河排水管道,排除雨污混接的影響,如果是雨水口,也可在排水口處做一些預處理。其次,要進行河道清淤。而且,為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還可增加曝氣設施,或加裝小噴泉增加水動力。此外,也可以種植水生植物,特別是沉水植物,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多管齊下保持好“盲腸”河道的水質。戴雅奇還強調:“這些措施已經比較成熟,各地基本都在采用,但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后續的日常養護至關重要,養護不到位,還是會出現水質反復。”
上海市河道治理已開展過多輪,做了很多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河道養護的精細化程度上還有提升空間。戴雅奇建議,水務部門可以探索建立此類水質反復河道的重點名單,包括“盲腸”河道,針對夏天水質反復的高發期,可以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如增加養護強度和頻率等。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