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并非新詞,卻是新時代熱詞。無論“十四五”規劃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都提到它,可見城市更新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讓城市健康地“新陳代謝”。
作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今年在全省34個市、縣(市、區)開展城市更新“省級”試點,涉及城市、片區、項目等多個維度。其中,省級試點的52個城市更新示范片區試點中,蕭山亞運“海綿城市”片區是全省唯一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核心內容的片區。它位于杭州亞運會主陣地的錢江世紀城,以奧體和亞運村約6平方公里的區域為試點區域,探索打造綠色生態的城市更新模式,也是健康蕭山之綠色環境打造行動的生動實踐。
所謂“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就是打破思維慣性,改變城市傳統的單一防洪、單一排澇模式。而蕭山的“示范意義”也在于,在一個“未來城市”級的試點片區里,以“小海綿+大海綿”的融合互存的模式,推動規劃與建設的同步,為城市解決防洪排澇問題,以及進一步完善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和水環境方面的“綜合生態”提供“蕭山方案”。
“小海綿” 讓城市學會呼吸
走進杭州亞運村,你會發現媒體村住宅區的路面上沒有一個窨井蓋,大部分地面都采用了彩色混凝土。和傳統小區相比,常見的雨水井或裸露在外的排水溝在這里也難覓蹤跡,被稱為“會呼吸的馬路”。
亞運村物業與信息技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彩色混凝土就像一塊“海綿”,雨時能吸水,旱時能擠水,“鎖住”水分。“收集到的雨水,經過過濾、凈化、消毒之后,會運用到后期的綠化澆灌、地面沖洗。”
據了解,媒體村區塊建設體量大,用地面積約19.6萬平方米,海綿城市建設類別也特別豐富,包含公園、學校、市政道路和住宅區等。共打造了低勢綠地9300平方米、生態樹池約700平方米、旱溪約28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約16900平方米、雨水調蓄池約800立方米等,它們共同構成媒體村整體的海綿生態網絡。
據悉,該“海綿”網絡通過統籌協調水量與水質、生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景觀與功能、地上與地下等關系,有效控制了城市降雨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使亞運村以良好的“彈性”,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進而達到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改善城市水環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復興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標,讓亞運村以綠色、生態、健康的面貌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們。
事實上,整個蕭山亞運“海綿城市”示范片區里,從媒體村公園到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以及奧體核心區“亞運三館”(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館、游泳館和綜合訓練館)以及世紀城初中等公共建筑,都能找到“海綿”的影子。通過匠心打造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小海綿”技術,“海綿城市”的理念在一個個項目中落地成為實景,變成市民群眾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大海綿” ,讓城市更有“韌性”
如果說“小海綿”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小切口,“大海綿”無疑是宏大場景。
前不久,在杭州亞運村“中央水軸”上,一條條賽艇逐浪競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位參與體驗的賽艇運動愛好者說:“在城市新中心的亞運河航行,又能夠欣賞錢江兩岸城市風光,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體驗。”
蕭山規劃建設亞運村時,特意調整和改造該區塊水系,包括“中央水軸”、先鋒河等四條河道“新生”,它們與杭州奧體核心區塊的七甲河、利民河等水系貫通、連成一體。這種“海綿網絡”是亞運海綿城市片區中充滿“亞運味”的濱河生態“綠絲帶”,更是一道有力的“安瀾防線”,成為保障亞運村區域防洪、排水、引水的重要通道。
而調控這一“海綿網絡”的“智慧樞紐”,則是錢塘江畔亞運村附近的五堡閘站、內河節制閘。該工程日前通過通水階段驗收,標志著項目已具備通水條件,進入工程收尾階段。據介紹,它的排澇流量已從原先的每秒12立方米提升到每秒50立方米,亞運村區域排澇標準將達到50年一遇。
杭州即將迎來亞運會。雖是秋高氣爽,但杭州仍處于汛期,亞運防洪、排澇、防潮及水環境保障的壓力都不小。亞運會期間,可以通過開啟水閘閘門引錢塘江清水入城,改善河道水環境。如遇到強降雨,則啟動沿線泵站,將河道水體強排入錢塘江,達到迅速降低河道水位的目的,這樣路面積水就可以順暢排入河道。
蕭山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規劃建設亞運村及周邊區域時,蕭山就蓄排并重,通過“外排、內蓄、中疏”的“大海綿”系統,推動區域“暢流活水、不淹不澇”,形成蓄排結合的城市防汛排水體系,也讓城市更有“韌性”。
作為城市更新的一種發展模式,亞運“海綿城市”片區的河道更有“未來感”。以“中央水軸”為例,河道連通錢塘江沿江空間與浙贛鐵路兩側景觀空間,承載“城市風廊” “海綿城市”等理念,與水軸兩側區域形成公共濱水區。未來還將成為亞運村的“中央活力區”,引入更多皮劃艇、賽艇等水上項目,打造富有活力特色水上運動基地。
而從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中央水軸”未來更扮演起“廊道經濟”的樞紐功能,將串聯起亞運村、錢塘灣未來總部基地和浙贛鐵路以東7平方公里區域,它將是一條重要的“總部經濟走廊”。
“片區+” 讓城市“更”新
業內人士表示,蕭山亞運“海綿城市”片區的試點意義,聚焦在“片區”這一維度,更加注重規劃和建設的融合,更加注重落地性和可操作性,將城市更新與“海綿城市”建設協同推進。
蕭山在規劃建設亞運村片區市政基礎設施時,就全面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和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據悉,亞運村地下綜合管廊全長20.2公里,是杭州最大、最系統化的管廊網,也是全國范圍內新建區域配置成網最完善的地下綜合管廊系統之一。當亞運村呈現“中國特色、亞運風采、精彩紛呈”風貌時,地下4米的地下空間,也同步進行著一場“看不見”的城市更新行動。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一次次迭代,蕭山也以亞運“海綿城市”片區建設為樣本,不斷讓“海綿生活”成為蕭山人人可感可觸的生態紅利。近年來,蕭山持續放大亞運綜合效應,以湘湖、錢江世紀城片區、江南科技城片區作為重點打造的“海綿城市”建設區域,進一步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并由點及面,逐漸帶動周邊區域的低影響開發建設,推動聯結成片,推進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學會“喝水”。
數據顯示,蕭山已累計完成區域化“海綿城市”建設面積38.7平方公里,連續三年獲得海綿專項中央補助資金。其中,亞運媒體村、亞運片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亞運三館建設項目均已入選省建設廳編發的《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典型案例》,世紀城機場路兩側綠廊、環路等10余個項目入選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前不久,蕭山“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又榮獲2022年度杭州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績效評價結果優秀稱號。
接下來,蕭山還將繼續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抓手,強化現場督查與服務指導,切實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點、有實效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實現生態景觀和海綿功能的有機融合。通過推動可持續、高質量的城市更新,蕭山讓城市發展得更美,讓經濟發展得更好,讓老百姓生活更美好。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