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記者從濰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獲悉,自2021年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濰坊市按照“蓄滲優先、存量增效、智慧聯調、水潤鳶都”的總體思路,深入打好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初步實現讓城市“會呼吸”“有韌性”,讓群眾享受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生態紅利”。
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讓群眾享受優美生態 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堅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切身問題,將海綿城市改造與社區環境提升相結合,消除積水點和黑臭水體,控制雨水徑流污染,讓群眾享受優美生態。
奎文區梨園小區進行海綿城市改造后,綠化帶里建設了植草溝、卵石溝、下凹綠地、生物滯留帶等。小區雨落管接地處也進行了改造,雨水收集、調蓄、傳輸效果非常顯著,能夠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汛期內澇,提升小區環境。
高新區東金蔴小區通過海綿城市改造,將原本裸露的土地栽上綠植,綠化景觀變得豐富而有層次,環境得到大幅改善。“我們小區進行改造后,環境變好了,今年幾次降雨小區路上絲毫不見積水。”居民陳女士說。
老舊小區和社區周邊口袋公園是我市開展海綿城市改造的重點區域,通過科學規劃、合理改造,將現狀綠地、透水鋪裝、水系等有機結合,構建集雨水收集、傳輸、調蓄等功能為一體的海綿型小區雨水系統,把雨水資源留住的同時增滲回補地下水,給小區鋪上“海綿”,讓土地更“會呼吸”,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環境。
另外,我市結合海綿校園、海綿工業企業、海綿公園等不同類型地塊開發改造,分類別打造綜合整治示范點,讓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常駐市民心里。今年剛剛進行海綿城市改造的濰坊醫學院,將各種海綿城市元素有機融合,新設雨水花園面積約1.5萬平方米,透水磚鋪裝面積1.1萬平方米,建設雨水調蓄池總容積約2600平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達到75%,不但全方位提升校園景觀環境,而且讓校園內的雨水得到充分下滲調蓄,將雨水資源最大化利用。截至目前,我市已實施18所新建、改造學校海綿建設,這些“有彈性”“會呼吸”的校園,變身一處處學生身邊的海綿城市生態科普基地,讓學生將自己所看到、學到、感受到的海綿知識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
將為海綿城市建設打造可推廣的“濰坊模式” 2021年6月,我市成功入選國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示范期3年。兩年多來,我市建立了完善的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制度體系,為全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我市中心城區列入2021-2023年海綿城市示范建設項目庫項目共303個,其中2021年項目99個,2022年項目166個,2023年項目38個。截至目前,已完成海綿示范項目179個,在建項目104個,累計建成達標面積121.8平方公里,2023年累計新增建成達標面積23.5平方公里。預計到2023年底,中心城區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28.7平方公里,實現中心城區建成區達標面積60%以上年度目標。
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通過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中心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效果顯著,實現“雨水入河、污水入廠”目標,并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及易澇積水點,全面緩解雨季溢流污染,極大改善城市水生態和水環境。
接下來,我市將加快示范項目建設進度;創新示范項目星級評價機制;高標準推進海綿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建設;創新“泛海綿”技術指標體系構建,健全海綿城市全域長效推進管控機制;持續開展技術創新,打造濰坊特色,形成具有可推廣性、獨到性的“濰坊模式”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全面打造“北方缺水地區雨源型河流平原城市典范”。
來源:濰坊融媒